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图,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依据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清楚什么是“不同视角”和“为什么视角不同最终的计算结果却相同的”的道理。并掌握用不同视角看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研究问题的乐趣,享受学习过程。
二、目标分析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图,获取不同的数量,并依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
四、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和三角形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口算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题:
8+7= 8+6= 9+8= 8+8=
9+5= 6+9= 9+9= 5+7=
6+7= 4+9= 4+8= 9+7=
学生口答并订正。
2.欣赏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看同一幅图片,看到的结果却不同。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两个人,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一个花瓶。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的方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了结论也不同”。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观察图片,分享信息
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
请学生看这幅图,并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一:前一排有7个人,后排有8个人。
预设二: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预设三:要解答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
(2)动手操作,尝试解题
学生收集完信息明确问题后,提问:怎样解答?
让学生借助学具(正方形和三角形)摆一摆或者画一画,表示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列式并计算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