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

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 关于研读教材,我们常常都满足于自己读懂了什么,臆想着怎样讲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怎样的活动学生才能更好地探索,而很少考虑教材内容及其表述方式,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哪些内容容易读懂,哪些内容还不太清晰甚至会造成误解;教材设计的活动,哪些操作困难甚至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哪些又过于浅显,可以进一步挖掘。在没有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的情况下,去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内容的重组和二度开发,显然是盲目的。

一、 从学生阅读的视角让教材“明晰化”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爱。教材密切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情境图本身会不会给学生的认识造成误解甚至人为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学生在阅读情境图时能否完全看懂图意?能否准确把握和利用图中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阅读的视角让教材“明晰化”。

比如,上图是三年级(下册)教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复习第6题。从成人的角度看,此题很简单,只要先算出每种玩具的半价是多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却发生了偏差。因为“一律按半价出售”这句话是标在玩具汽车和坦克上方的,指向不是非常明确,有部分学生认为只有这两种玩具是按半价出售,其他玩具还是按原价出售,但教材的本意显然是全部玩具都按半价出售。因而,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们就先让学生领会“一律按半价出售”的到底是哪些商品,为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扫清阅读的障碍。再如,左下图是四年级(上册)教材“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第5题,在教学中,我直接让学生自主练习。结果,两个班76个学生中有21人(包括因不明确而来问我的学生)因弄不清货架上哪个是面包,哪个是蛋糕,而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

以上两例给我们启示: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要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能不能理解,更要关注这些情境图中的素材他们认识吗,他们会怎样看,怎样想,有没有必要作补充说明。只有素材明晰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才不会无所适从。

二、 从学生经验的视角,让教材“平民化”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虽然教材中有许多素材都来自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但呈现的方式是否便于学生分析理解,描述的语言是否利于学生沟通自己的生活经验,却是要慎重考虑的。

比如,下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单元复习第3题(编者注:教材修订时已删去此题),要求学生统计家中电视机的规格和拥有台数。统计表中呈现的电视机规格是用厘米作单位的,虽然这是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所作的安排,但实际上电视机的规格更多地是以英寸作单位的。因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将电视机的规格转化成用英寸作单位,并出示有关英寸的资料介绍:英寸也是长度单位,1英寸=2.54厘米,大约是2厘米半。电视机是按照屏幕的对角线长度来确定规格的,21英寸是54厘米,25英寸是64厘米,29英寸是74厘米。这样,学生在统计表中看到了两种表示电视机规格的形式,既尊重了教材的原有意图,又拓宽了学生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当教材中某些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出入的时候,我们事先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及分析,摸清学生的真实学情。在此基础上,对素材的内容或呈现方式做出符合学生经验的调整,拉近素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感觉亲切,以便于更好地思考问题。当然,在兼顾“生活化”的同时,更要注意尊重教材的意图,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三、 从学生思维的视角,让教材“立体化”

下图是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几”第70页第8、9题,教材意图是借助直观图,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用十几之几表示,为初步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实际教学时,在让学生理解了1厘米、3厘米为什么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后,我们将学生的思维稍微往深处引了引,结果引出了意想不到的精彩。下面是教学的情景记录。

师:(指着屏幕上的直尺)从直尺上除了可以看到几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你还能看到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吗?

短暂的沉默后,几个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

生:我发现1毫米是1厘米的1/10。因为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1毫米就是其中的1份。

生:3毫米就是1厘米的3/10,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3毫米就是其中的3份。

师: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学生异口同声表示赞同)

生:(兴奋地站起来)老师,我还从直尺上发现,1毫米是1分米的1/100。

师:(稍作停顿,让学生对这个答案有思考的时间)真的吗?上来说出你的想法。

生:(指着图)将1分米平均分成100份,1毫米是其中的1份,所以1毫米是1分米的1/100。

话音刚落,学生们都自发地鼓起掌来,看来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们都已认同了。

生:(很兴奋地站起来)老师我还想到,如果有一把长1米的直尺,1分米是1米的1/10,1厘米是1米的1/100,1毫米是1米的1/100。(说完意犹未尽地坐了下去)

师:哇,一下子说了这么多,还想到了1米的直尺,真厉害!那你们能理解他说的这番话吗?

学生的掌声再次响起。

师:好,下面就请同桌互相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的题目并回答。

学生互相出题并回答。

师:为什么你们能这么快说出答案?

生:比如,7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我只要想1分米等于10厘米,7厘米就是1分米的7/10。

生:我只要想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用进率作分母,进率是10就是十分之几,进率是100就是一百分之几。

师: 将方法都总结了出来,真善于总结!

……

在练习第9题时学生还想到了几分是1元的百分之几,受此启发甚至有学生还联想到几克是1千克的千分之几、几千克是1吨的几分之几。随后,我们在其他三个班也做了同样的尝试,发现课堂情景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学生都能达到这个水平。虽然我们如此教学所达到的目标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预想,但应该说这是有益的拓展!

教材中安排的学习素材是针对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预置的,而教学目标又是依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设计的,因此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但上述案例却提醒我们:最了解本班学生思维视角的是我们,最了解本班学生实际学情的还是我们,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素材研读时,可以适当地根据学生的思维视角、实际学情,由浅表到深层,由外显到内隐,由个别到一般,使素材“立体化”,将教学素材的功效最大化。

当然,这仅是我们侧重于教材练习的素材而做的一些浅层次的尝试。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还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只要通过详实的调查分析,真实的研究记录,忠实的尝试实践,我们就会从学生身上欣喜地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