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小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发言摘要-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盐城市小学数学“与新课...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盐城市小学...

盐城市小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发言摘要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盐城市小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发言摘要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盐城市小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发言摘要王永生(盐城市双语小学校长)

一、应正确、合理地认识新课程的理念,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的思想。传统的计算教学不是一无是处,应在讲清算理、掌握法则的基础上,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形成计算技能。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仍然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直接拿来使用,不应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借口,在课堂上重复学习,影响学习的效益。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多样化而不进行优化。不优化的直接结果要么是学生一种方法都掌握不了,要么是新知识学习得不牢固。

三、要充分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上所展示出来的情景事例,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出来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再另搞一套。有的课堂,从导入到练习完全脱离了教材,看不到教材的影子,这种现象不好。

柏德华(盐都区教研室教研员)

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感到收获很大,既是因为三位执教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更是因为备课组深刻的课后反思和理论分析。本次活动也充分说明,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离不开丰富的课堂实践,更离不开深刻的理论总结,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是搞好教学研究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要做好两个坚持:

一是坚持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充分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铺垫、讲解和练习,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框定在人为编造的应用题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有专家形象地称为“斩头去尾烧中段”;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强调计算教学的“生活化”就有很大的合理性。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合适的现实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情境创设不能仅仅满足于“生活化”的层面,我们更要注意情境的“挑战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生活味”与“数学味”的统一,不能让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要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引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让情境激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只有这样的具有思维张力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另外,需要注意情境创设的“丰富性”,例如,就加减法的现实情境而言,除了“聚合”和“比较”外,还有“增加性变化”和“减少性变化”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二是坚持扎扎实实搞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计算教学而言,掌握算理、算法,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碰到计算。“双基”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正是对算理的分析、讨论、比较和辨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有时很难判断学生是否深刻理解了算理。例如,薛老师课前所做的调查(如何计算1/2+2/5?20个同学有18个认为是3/7)以及课后的观察充分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同学似乎理解了算理(会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但仍然有个别同学不能正确计算。这个例子说明,计算教学中讲解算理,除了教师的“正面示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进行辨析、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

周其东(阜宁师范附小校长)

数学教学的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个个数学家,而是要让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但数学家在解决问题、认识事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却是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地向学生渗透。数学家的眼光是独特的,往往常人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他们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常人看来非常复杂的问题,他们可能认为非常简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中,也存在着要正确处理好“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从内容来说,算理是复杂的,算法是简单的;从教师来说,算理促算法是复杂的,直接呈现是简单的;从学生来说,弄清算理是复杂的,掌握算法是简单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来正确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算法中,孕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复杂的算理中,有明了的本质。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呈现等方式合理引导,把复杂的算理简单化,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算理的本质;通过变式练习、建立模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简单的算法进行深入地思考,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所以,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看似“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这种“复杂”与“简单”的转换中,让学生掌握技能、理解算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黄海忠(大丰市新丰小学教师)

我是来自大丰市新丰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我叫黄海忠,上周接到盐城市“与课堂同行”沙龙活动的邀请函,心情是格外激动和兴奋(我是第一次参加),但同时又有一丝担忧,“同课异构”会是我们以前的同教材研讨课吗?我校曾经搞过,教者处理雷同,听者乏味;其次计算课经常会给人一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思维不易有突破,课堂难以出彩的印象。

然而昨天的三节课给我吹来一股清新的凉风,我眼前一亮,他们的课真新,真美,真精彩,就像三道大菜,风格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尽显自己风采。唐老师的课温和、亲切又激情,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惊喜和情趣;薛老师的课沉着、冷静,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和挑战后胜利的喜悦;嵇老师的课老练、稳重、幽默、风趣,带给孩子们的是不断的超越及不断有异想不到的发现。

第二点感受是三位老师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算法和算理,把枯燥的计算付予生动和情趣。我很欣赏薛老师对12+15是多少的假想、猜测,尤其是他在精彩的反证中提炼算理,我欣赏他对练习的设计,如改编习题,家的位置设计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我很欣赏嵇老师对异分母分数算理的处理,他并没有一下子给出,而是分层剥离,逐步理解,提炼的很精彩;我很欣赏唐老师的课融入家乡特色。

第三点感受是如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越性,什么时候开展合作最合适,这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今天嵇老师课中小组合作,让学生汇报形式有新意,试想长此以往学生会真讨论,真合作;还有薛老师计算接龙游戏也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总之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给我收获多多,我也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

1、这次三位老师都意识到创设情境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创设情境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如唐老师设计的羊寨桃花源,薛老师设计的节日彩旗情境等,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和环节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计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但情境教学是把双刃剑,用不好也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2、计算课中要精讲多练,因为现状中学生在做题时总是容易出错,有的是粗心大意;有的是计算不过关。所以在教学中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新教材有很多优点,让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不断加强,但有时我觉得新教材中给孩子练习的系统性不强,虽说是加强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可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无法提高,学生总是没有机会大量练习,这样形成了计算不太过关的现象。所以我们还是要灵活而创新地应用教材,才能使这个教材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以上一些想法,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王建荣(盐城市第一小学教导主任)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向多元化拓展,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要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数学观念、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对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都应成为计算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重视估算意识。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三、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提高创造意识。五、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强化策略意识。

当然,计算教学也不是每一个内容都必须达到向多元化拓展,计算教学的基本目标仍然是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准确、熟练地计算,仍然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只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计算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有机地向多元化拓展,以实现这次课程改革的有关目标。

小学计算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要更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努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使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得到多元化拓展,从而把学生的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徐海芳(东台市曹撇小学教导主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不同的人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让我们享受到的课就有迥然的差异。当然,这种不同也只限于形式的不同,即呈现情景的不同,与学生交流方式的不同,例题探究顺序的不同,练习的题目类型不同,而他们的教学目标却是一致的,所要传达给学生的数学思想也是相同的。

首先,这三节课都注重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通分”的依据。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学生会比较熟练地背诵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他们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因此,这三节课教者分别都从数学本质的问题入手,即帮助学生找到这样做的根源所在(为什么)以及如何解释本原性的问题等。这些都是靠抽象的讲解所行不通的,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就将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其实不仅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大量的计算中,我们都需要借助形象的物体或图形帮助学生在直观的算理中建立抽象的算法。

第二,这三节课都注重了对学生估算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虽然估算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处理,什么时间合适,点到什么程度等却不是一言就能囊括的。而这三节课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教者利用学生受旧知的干扰或思维的定势等原因,将学生对“分母与分母相加、分子与分子相加”的误解引入课中,作为优势资源,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辨别这样做的不可能性,从而否定这种算法的不合理性。

第三,这三节课都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转化思想是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的最大区别。如何利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新问题为诱饵?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利用已有的经验来直接解决,其次是能不能间接解决?因此,他们想到了将分数转化成小数或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其实,这些都是学生转化思想的一种良好体现,而教师则给予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习惯。

第四,都注重了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也许可能会因为一个小数点点错了位置,而失之千里,因此计算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通过说教就可以达到的,它应当贯穿于平时的课堂之中,问题发生之中。

当然,在听课的过程中,结合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也生成了一些思考或困惑。

1、尽管我们注重了利用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但在实际的学习和应用中,却很少有学生自觉运用估算去检验。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处理?

2、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技能,在我们平常的课中可能会关注学生的体验,让他们理解算理,可学生计算的能力有时却很差。如何在重视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技能?

3、新教材比较注重情境的创设,在不过分的情况下能否摒弃过去传统的复习?如何使两者和谐共生?

鲁艳(射阳县小学教导主任)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是射阳县小学的鲁艳,非常有幸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这次活动!刚才前面的6位专家、老师都谈了对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的独到见解,这对我们教学实际有着极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我想,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更重要的如何进一步促进广大一线数学老师去认真实践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所以我们都要把今天研讨的理念带回学校,让更多的数学老师都参与到新课程的计算教学研讨中来。这次回去我打算主动向校长请缨,上一节移植课,抛砖引玉,在校内组织数学老师对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也来一次大研讨,掀起我校教科研新热潮。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研讨会,使得我们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请各位领导、专家给我一点指导和鼓励。谢谢!

汪志华(滨海县实验小学教导副主任)

1、数学情境:当源于学生生活。这3节课在导入部分都创设了丰富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但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显得现实、生动、亲切,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如果创设了大部分学生所不熟悉的数学情境则违背了情境创设的初衷。因此,嵇宪长老师引导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种黄瓜、番茄的面积,继而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则更有价值。

2、复习铺垫:当创造“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好“脚手架”。因此,这3节课有必要在情境导入中适当增加“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通分”等复习内容。

3、教材处理:当依据学生实际。教材编写者或是专家、学者,或是一线的骨干教师,但由于地区、学校、班级之间的差异,教材不可能适合所有学校学生。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处理教材。比如:教材中的例题“1/2+1/4”,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很难想到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如果将例题改为“1/4+1/2”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1/2就是2/4,而1/4+2/4=3/4。这样,应该更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张体奎(响水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

首先就所听的三节课谈谈我的感受,三节课上的都很精彩,让我收益匪浅。“同课异构”下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让我感触颇多,唐老师的课:在情境中走进新知,在探究中理解算法,在练习中感悟算理;薛老师的课:在质疑中走进新课,在合作中迁移知识,在实践中深化算理;嵇老师的课:在旧知回顾中走进课堂,在平实简约中理解算理,在扎实训练中培养数感。结合我的所学、所思,联系自己在平时教学以及参加响水县脚本课件评审时的点滴感受对新课程计算教学作一些反思。

新课程计算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比,更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个性化思维,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的计算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相比更生动、活泼、开放。但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事物往往顾此失彼,在我们接受新的理念,努力创新的同时,往往会不经意地丢掉一些传统的精华。

一、 计算教学一定需要情境吗?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许多公开课中,老师在设计教学引入时,考虑最多的也是从生活情境引入,其主要的理念就是“数学回归生活”,追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均视若珍宝,取之即用。

诸多案例表明,以学生喜爱的亲身体验的生活经验为载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问题解决过程能够得到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当然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的情境。

但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吗?我认为数学知识的来源具有多样性,除了源于广泛的现实世界,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之外,还来源于数学内部矛盾或数学研究的需要。过去常用的“由旧引新”切入主题的方法,即由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问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从数学学科特点来说,还是从数学教学特点来说,也不失为新课程下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引入方法。

二、算法多样化是否需要优化?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在新教材中得到体现,这为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提供了空间,也开拓了学生思维,根据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因而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而新课程强调算法多样化,并不等于只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得升。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在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你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目。”然后进入练习环节。应该说这话没有错,通过问题“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问题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反思意识比较淡泊,尤其是大班额中的后进生,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如果没有课堂中有计划的优化,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我认为当教学资源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因为算法没有好坏之分,但有适合与否之分。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计算能力,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

三、笔算的正确率为何降低了?

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综合评定,学生使用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传统教材的学生无法相比的,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不同层次上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但不良反应是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反而降低了,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与传统教材想比,课改实验教材的习题少,学生接受计算训练的数量有限,难以达到计算准确,熟练的程度。二是教师偏重于培养学生使用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加之从四年级起计算器将进入课堂。其次目前除教材外教师不能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可能在思想上无意识地忽略了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我们学校在历次六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中总会设计20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训练,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个孩子每次总能得到十五六分,但总分却很难超过110分,究其原因,在100分里的计算一项中,他总要失去4、5分。作为优等生尚其如此,更何况学困生。计算器进入课堂这本无可厚非,但学生的心理却有了依赖,笔算时懈怠,马虎,不够专注,导致笔算的正确率有所降低。

以上只是我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感悟,存在一定的粗浅与局限性。但我想计算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困难的,计算教学的改革是艰辛的,同时也是有益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计算教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丁祥荣(盐城市田家炳小学副校长)

刚才听取了三位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三个学校备课组领导的备课思路介绍以及各位老师的发言,我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意见还有分歧。一是在计算教学中是否要安排复习程序;二是弄清算理、学会计算、熟练计算三者谁重要的问题;三是计算课教学如何预设、如何处理课堂生成、如何进行创新设计的问题。现就这三个问题谈谈本人的观点:

一、我以为计算教学中是否要安排复习教学的程序,有一个标准可以作为参考,这就是这节课中是否用到旧知,如果用到旧知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也无妨。因为我们过分强调新课程理念以留出时间来给学生探究算理,实质上是基于这样一种界定,即所有同学都已掌握了新知教学所需要的旧知,所有同学对旧知的遗忘都不存在,这种界定显然有误。事实上现在大多数学校仍在使用的非国标版苏教版数学教材的许多例题还都安排了复习的环节,难道那些教材编写专家的观念都是陈旧的吗?因此,对于像昨天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我更倾向于不丢弃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安排一点同分母加减法的复习。例如:我们复习 + 时,可以提问:为什么分母不变而只要把分子相加呢?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旧知向新课算理教学的迁移。

二、计算教学中,算理教学是否是最重要的,是否应该花耗最多的时间,我以为也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价值取向。说白一点我们今天所教的知识将来应用中更多的是要求熟练,则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在熟练上;将来应用中更多的需要理性分析,则我们教学的重点就应在道理的分析上。大家都知道实际上计算教学主要是为了生活中的应用,而应用时关键是结果是否正确,没有谁追究你是根据什么算理算出来的,因此我赞成本节课的教学,算理的讲解可以适当地弱化。因为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奢求在一节课中培养学生所有的数学能力,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我如上所述并非说计算教学不需要讲清算理。

三、关于如何预设、如何处理课堂生成、如何进行创新设计的问题,简而言之:一切都要符合科学、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数学教学特点,恰到好处,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忽视教学效果,哗众取宠。

以上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与大家商榷。

张帆(亭湖区解放路学校团支部书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涉及计算教学内容时,如何体现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这次沙龙活动探讨的主要课题。

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往往只满足于讲清法则,学生能模仿例题进行正确的计算.孰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贡献当今社会,因为廉价的计数器就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一个真正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就计算教学而言,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诱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各种观点间真诚的交锋;或积极地尝试探索,而非被动地接受和记住一些计算法则或结论,从而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并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程度。

王远庸(射阳县实验小学教导主任)

在发言之前我想现场调查一下,在一线教学的校长、主任、老师有哪些?请举一下手!好的,非常感谢!我们老师都知道,计算知识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学生的计算错误常常让我们颇为头痛,因此常报怨学生没有仔细看题、没有认真做题、没有打草稿等等。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是昨天的三节课无疑都阐述了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让学生在领会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学生经历算理探索过程中发展思维。学生领会了算理,思维的监控能力增强,学生的计算错误才能减少。长期的算理教学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我的第二点认识是计算教学简洁则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80%的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将简单的事做得复杂和将复杂的事做简单都不容易,简洁会让学生的学习指向性更明确。第三、关于计算教学的评价。在座的有很多教研员,所以我更想提及这一点,让学生做对10道计算中的7-8道,这很容易办到,而要求每个学生做10道计算,10道题都正确却非常难,要经过反复地、大题量地练习,这种付出我觉得不一定值得,更何况现在计算器的大量普及。新的课程标准在计算方面只要求学生能够获得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同原来要求相比已大为降低。因此我们的计算评价能否也降低一点,例如计算的数据变小、变简单,计算的量减少,一定数量的计算有一定的容错率等等,这样也能够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游基宏(盐城市教科院教研员)

昨天下午观摩了三节有思考、各具特色的三节研究课,今天上午又听了这么多老师的发言,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对计算教学,我也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计算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计算教学,不能随意地弱化和拔高计算的要求,保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二、讲清算理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懂得为什么这样算,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实现灵活运用计算法则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目标。

三、思维训练是计算教学的核心。要借助计算教学这个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思维方法的指导入手,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通过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学习计算的根本。细心的计算、规范的书写是计算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放松,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审读题中的数字与符号,观察它们之间的特点和联系,选择正确、合理、简捷的计算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验算习惯,把估算和验算的教学作为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

五、加强训练是计算教学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明确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后要让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在训练中,要能突出重点,落实方法多样化和题型多样性的思想,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蒋康华(盐城市教科院副院长)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在座的小学数学界的同行们共同渡过了内容丰富而又充实的两个半天,应该说这次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我们预想的活动目标和效果。下面我想围绕两个方面谈一些想法和各位与会代表交流:一是关于组织本次活动的想法,二是关于计算教学的想法。

一、关于组织本次活动的想法

本次小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是我市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创新性教研活动,我们希望和全市小学数学界的同行们共同努力,把这个活动打造成我市新课程下一个有特色、有个性、有实效的精品教研项目。

“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顾名思义它是将伴随新课程的深化和发展进行的一个主题性沙龙活动。主题性是指活动将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本次活动主题是“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通过先观摩“同课异构”的三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课堂教学,再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交流、研讨的形式进行。以沙龙的形式组织活动,主要是考虑沙龙活动的特点是各舒已见,畅所欲言,有利于激发思维火花,产生思维碰撞。活动参与的对象是我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人员以及学校的校长和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活动的目的是强化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促进学科骨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有效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和教研人员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我市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为深化学科教研、培训学科骨干、增进学科交流提供平台。

非常高兴的是本次活动得到了上课老师、与会代表以及活动承办学校的积极支持。特别是上课老师所在的三所学校非常重视观摩课的研究与指导,成立了校长亲自参与的备课组,他们本着不求完美无缺,但求有所思考,为沙龙活动提供话题的追求,成功展示了三节课题相同、结构不同、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观摩课,为沙龙活动的圆满举办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二、关于新课程下计算教学的想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至今已经走进第七个年头,《人民教育》2006年年终综述《寻找现实道路——2006年课程改革的反思》一文中说,一场进行了六年的改革,当最初的热情、兴奋褪去,当各种争议接踵而来又渐渐淡出,留下来的将是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相互改造和相互适应后达成的新的稳态。

今天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话题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呢?过去的计算教学过多地重视计算的结果,过多地进行大题量的训练,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则强调了算法的多样化,减少了必要的练习,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下降。当前追求新课程下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我想要正确处理好一些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情景导入和复习导入的关系。过去的计算教学导入以复习铺垫为主,针对新授知识点回忆复习相关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这种方法有利于新知的学习,但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新课程从解决问题入手,大量采用了情景导入的方法,把新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这种方法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充满人文性,但有时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动画,过分的情景渲染,使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今天的计算教学,几乎没有老师在公开课上敢用“先复习铺垫,再引入新课”的方法,从创设情景进入新课成了一种时髦。我想从追求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看,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不可偏废,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学习的环境等灵活选用,以追求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主要目的。本次活动中观摩的三节课都采用了情景导入的方法,但具体做法各有不同,有的从情景中引出几个不同的分数算式,有的从情景中引出整数、小数和分数三种算式,还有的从实际操作中直接得到例题算式,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从中体会设计者的不同思路,对比分析哪一种设计更有效,有没有更好的设计。

二是要正确处理算法与算理的关系。掌握算法、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过去的计算教学过多地重视计算的结果,而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过分重视算法的多样化,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技能不熟练。我想从追求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计算教学必须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形成的计算技能也是不牢固的。本次观摩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算法是“先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再按同分母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三位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算理,掌握算法,不同的设计给我们以启发,其中尤以市实验小学嵇宪长老师的算理教学,沟通了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计算的相同算理,给学生、给听课老师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三是要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传统教学下的计算教学,以教师讲解计算方法学生模仿为主,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只要学生提到的再麻烦也是好方法,推崇计算方法多样化。我想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倡导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倾向。但是从追求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我们还应明确算法优化的必要性,以使学生学会选择较好的算法,提高计算的能力。包括有时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这种计算方法又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算。本次观摩课中三位老师在探求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实践,建湖实小的薛正桧老师在让学生用整数、小数、分数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算法优化,从而自觉选择用分数计算的教学,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三节课在学习了整数、小数计算后,为什么还要学习分数计算的问题上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还略显不够。

四是要正确处理计算技能训练和多样化练习的关系。算法、算理、技能是计算教学的三大要素,技能训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解决“算得又对、又快”的问题。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练习的数量不考虑形式,在枯燥的练习中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又必然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我想当前追求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适当的、多样化的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本次活动观摩课的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技能的形成,涉及到通分、约分、口算以及计算法则的熟练运用,必须在必要的练习中加以训练。三节课的练习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有些设计独具匠心,但从本课教学目标和练习针对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比较怎样的设计更有实效。练习的设计还可以再开放一些,视野不一定仅仅局限在纸笔练习上,前不久《报刊文摘》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道数学题”,介绍美国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向三个陌生人讲解数学题,再将讲解的过程用报告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数学题不但要对数学知识完全理解,还需要有勇气、口才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交流,有反馈,设计得既全面,又可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如强化口算、加强估算、培养数感等等。我想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之路。

感谢三位执教老师及其备课组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全体与会老师的积极参与!更感谢活动承办单位阜宁实小提供的热情服务!

谢谢大家!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