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真实的数学课堂 让课程改革远离“浮躁”——实践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打造真实的数学课堂 让...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打造真实的...

打造真实的数学课堂 让课程改革远离“浮躁”——实践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打造真实的数学课堂 让课程改革远离“浮躁”——实践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打造真实的数学课堂 让课程改革远离“浮躁”——实践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本、互动”等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的视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亮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盈富含人文关怀的融洽氛围……。课改,的确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

一、莫与情境结太深的缘

有些老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挖空心思”,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如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四则混合运算等。

二、莫让课堂变“客堂”

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得益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究热情持续高涨,使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可这些“热闹”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们“冷思”的因素呢?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组矛盾,他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常看到了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正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这样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实践新课程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千万别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让课堂变成了“客堂”!

三、莫与合作贴过紧的心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能让学生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的合作是这样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过头,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也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长则唱“独角戏”,一个劲地嚷嚷,其余同学就只有当听众的份了;有的学生则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的同学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时机……几分钟后(甚至更短)老师一声令下,“停”,全体同学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的同学一张嘴就是“我认为怎样怎样……(压根就没有合作的痕迹)”,慷慨激扬;想发言而没被叫到的同学则只能唉声叹气;无言以对的同学则怕被叫到而诚惶诚恐或暗自庆幸……这样的合作有效吗?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过程,背后更多的可能是放任、随意和低效,甚至是无效。

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我们却把它演绎成热热闹闹地走过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累赘”。理念是对的,错的是我们把它“形式化、表面化、绝对化”的理解了,“提出合理的合作探究问题、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切莫让合作变成“合坐”!

四、莫让评价走了味

新课程提倡鼓励性评价,因此,现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整齐划一的掌声。学生回答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后,其他同学则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齐给予“棒、棒、棒,你真棒!”的“殊荣”。引进开放题后,更是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我们部分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不大张旗鼓地表扬和鼓励,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于是便盲目地进行了所谓的“鼓励性评价”,熟不知:过多、太滥、无度的表扬,就会失去表扬其应有的价值。学生们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退去应有的喜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最终导致了“表扬依赖症”,这就是所谓的“捧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实践新课程时,我们不要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重要的是要让评价远离“浮躁”,避免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关键是要着力于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让评价真正发挥其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效益。反思我们的教育:“棒杀”不可取,“捧杀”也要不得!

面对新课程,让我们多些务实、少些浮躁,竭力避免“穿新鞋,走旧路”的尴尬与庸俗,努力追求“穿旧鞋,也能走新路”的洒脱与大气。实施新课程,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而充满魅力;同时,实施新课程,也不单要有热情,更要有理性,愿我们共同努力,打造真实的数学课堂,让课改远离“浮躁”,因为,课堂少一些虚假,课改就多一份希望。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