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虚假交往-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不要虚假交往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不要虚假交往

不要虚假交往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不要虚假交往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不要虚假交往目前,有些课堂中的教学交往徒有交往的形式,没有交往的实质性内容,我们把这样的教学交往称之为“虚假交往”。虚假交往只是教学的形式和摆设,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反而浪费了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本文试举教学中几种常见的虚假交往现象。

一、 为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而设计的虚假交往

我们发现,为了体现尊重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等新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先出示情境图: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小明有9张画片,让学生充分观察。

师:看了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红的画片最少。

生2:小亮的画片最多。

生3:小明的画片比其他两人一共的画片还多。

生4:他们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

尽管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因为没有提到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教师明显流露出焦急的神情,说:“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研究‘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这个问题。”其实,将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与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不管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教师说的“要研究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备课时确定的,而这些问题有些并不是学生“想研究的”。这里,师生间的言语交往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把握和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种虚假交往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二、 为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而设计的虚假交往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应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共同学习和研讨的重要交往方式。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实际效果。

一位教师教学“年、月、日”,在研究“一个月有多少天”时安排学生观察年历,设计了下列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1)观察年历,说一说一年有几个月?(2)找一找30天的月份有哪些?(3)找一找31天的月份有哪些?(4)看一看二月份有多少天?尽管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比较积极,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了。但这种讨论题的设计过于简单,不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学生无需相互讨论,个人就能解决,这种交往只是在走过场。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角”时,先从生活中引入各种各样的角,向学生说明“上面的图形都是角”,然后不作分析,迅速安排学生讨论“角有哪些特点”。学生根本来不及独立思考,讨论时间不到两分钟,教师就让小组代表起来交流。由于学生对“特点”两字难以理解,加之讨论时间又太短,因此多数学生只能“人云亦云”,致使合作交往流于形式。可见,合作学习的设计一定要把握好内容与形式、时间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三、 为追求学生流畅的学习过程而设计的虚假交往

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已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作为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也有一些教师对这一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教学过程越顺畅就越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好。

一位教师第一次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课“周末一天的安排”时,学生反应冷淡,课堂气氛沉闷。评课时,教师们一致感觉学生不善于表达,回答问题的角度单一。执教的老师听了,甚是“领会”。再次听这位教师第二次执教这节课,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这是小华同学周末一天的安排表(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表),请你看一看,再自由地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稍作停顿,学生交流)

生1:小华安排的内容很丰富。

生2: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表采用的是24时记时法。

生3:小华很勤劳,会主动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劳动。

生4:小华安排了两次户外活动,一次是上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一次是下午去参观动物园。

生5:小华安排的内容比较合理,能注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

师:(高兴地)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次教学一改以往的状态,师生交往顺利流畅,环节设计无懈可击。这本来是好事,但我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明显意识到本节课某些环节已进行过“彩排”。课后,我找个别学生交流,得知教师课前已让学生在小纸条上准备好有关问题,上课时只要表演出来就行。

学生流畅的学习过程需要如此“追求”吗?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所以,提倡教师上“原汁原味”的课,让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情景中暴露问题才是教学研究的本意所在。

四、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的虚假交往

目前,在许多研究课和公开课中,一些教师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往往不惜对学生进行各种鼓励。

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下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师在每组信封里准备了8张牌(红桃A、红桃4、红桃6、红桃8、黑桃2、黑桃3、黑桃5、黑桃7),要求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教师鼓励道:“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游戏规则最公平?我将给大家颁发‘金点子奖’和‘创新设计奖’。”结果学生使出浑身解数,设计了多种游戏规则,本指望教师兑现自己的诺言,结果教师只顾答案的呈现,而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还有一些公开课中,由于学生精彩的表现,教师适时地把奖品“奖励”给学生,结果到下课时,教师却向这些学生要回这些奖品。这种虚假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

教学中的虚假交往,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和沟通被阻断,会使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受到影响。克服虚假交往的弊端,使课堂教学返璞归真,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为一种真实的、和谐的交往,广大教师任重而道远。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