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提问现象中的以人为本教育-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析课堂提问现象中的以...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析课堂提...

浅析课堂提问现象中的以人为本教育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析课堂提问现象中的以人为本教育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析课堂提问现象中的以人为本教育关键词:课堂提问 以人为本维度

内容提要: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有些课堂提问不利于学生发展,提出教师该怎样课堂提问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需要。即真正做到从课堂提问中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一般课堂上,我们大多能看到的只有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即使老师问学生也只是问一些如何解答这道题的问题。然而没有问题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没有问题的课堂也是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课堂。有悖于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素质教育。

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为“智力”和“非智力”两个维度,那么我就从这两个维度来谈谈课堂提问的“四个多”。

一课堂提问要多思维含量。

课堂提问过于简单,一个问题下去,除了没听到的学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举手回答,一问一答充斥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看上去教师好像课上的很成功,但这些问题无明确目的、无积极体验与思维反思,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提问。这种形式化的提问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意义甚微。

笔者听到过这样一节课的片段,觉得挺好的,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2+2+2=6,3+3+3+3=12,4+4+4+4+4=20后,不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再如笔者听到的另一节课,课开始的问题虽简单,但有思考价值。

老师在写了10÷3 和70÷33的竖式后这样提问:这两道题除法竖式有什么不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说出:这两道除法的余数虽然不一样,但总是一直是同样的数,例如10÷3总是出现余数1,70÷33总是出现余数4和7。因些商也一直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此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字典查找“循环”一词的概念,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循环小数的特征,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

二课堂提问要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想。

学生的思维往往和成人不一样,他们有时会写出一些成人以为错误的答案。许多教师便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学生,因此学生便成了一头驯服的羔羊,创新思维荡然无存。如果教师能角色互换,将心比心,把学生当作人来理解,多问问学生你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容许他们为自己申辩,从他们的回答中发现真正的错误和值得学习的闪光点。

在一次新课程培训大会上,一位专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有这样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妈妈买了一些梨子,小明吃了6个后,还剩下4个,那么妈妈到底买了多少个梨?有学生这样列式10-6=4。”在以前这种想法肯定被老师抹杀掉了,如果老师问一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写啊,老师会发现,因为数据小,所以学生容易用方程的思想来凑数,一共要有10个梨,吃了6 个后还剩下4个,所以可以写成10-6=4,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就不能使用方程吗?学生没有学过方程而会用方程去思考问题这应该是一种不唯书本不唯老师的创新。

再如,学生凭借自己的数感经验,常常不用列式也能解决问题。例如一共

有38人要参加跳绳比赛,已经拿来了30根绳,还少几根?我看学生能回答出还少8根,但是写的算式却是错误的,如果老师问一下:你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啊?他会告诉你,他原来并没有用算式去想这个问题,他说:“我看到38后面是8我就想到还少8根了。”这位学生有多么好的数感啊。还有学生说30+8就是38了,所以就少了8根,但是老师诺强调要用减法来计算这道题,有同学就会写成38-8=30, 明明是用加法想的,却为了迎合老师改了一个减法。这样就让学生养成了一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于是我告诉学生你是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自己是怎样想的就写怎样的算式,老师才能真正明白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以上两点是从智力维度谈了谈课堂提问时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一点主要涉及一般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点主要涉及思维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从非智力维度谈谈课堂提问中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堂提问要多关注后进生。

几个优等生撑台面,后进生成“观众”在一些公开课中屡见不鲜,“观众”常常会处于一种消极接受理解数学知识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善于了解后进生的个性牲征、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在回答与交流中不断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

例如,在一次一年级的《认图形》教学中,我要求大家在作业本上画一个正方形,大家都觉得这很简单,所以画的很快,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画的并不标准和美观。只有一个同学小A画的挺认真的,他平时在数学上不怎么感兴趣,但在美术上造诣很深,画画对他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于是我问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来画正方行?”很多学生都举手说:“正方形我们幼儿园就学过了,老师说四条边都应该画的一样长。”我笑了笑说:“大家说的很对,可是我们来看两个正方形,你们说哪一个画的更好一些?”于是我把小A的正方形和另外一位学生的正方形同时放在了投影下,大家异口同声地赞扬了小A画的正方形最好。接着我便问小A:“你说,正方形应该怎么画?”小A一听大家都夸他画的好,一下来劲了,若有其事地对大家说:“我在画正方形的时候先在开始画的格子顶上点个点,然后数一下要画几格再点个点,一共点了四个点,然后再用直尺连起一,这样就不容易把线画出格了。爷爷平时教我画画的时候都说要先注意观察,看准了再画,画的时候还要找窍门。”顿时全班掌声雷起,小A自豪地坐下了。事后我想,如果我只是简单地表扬一下小A画的比较好,而没有让他说一说他是怎么画的,他的激情也许就不会发挥出来。而一但给了小A发言的机会,就自然给予了他获得成功的信心,相信他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更上一层楼。

四课堂提问要多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

许多基础差的学生,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而此时老师不是批评学生,就是疾言厉色地叫“坐下”,当个别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没有调查清楚就不问青红皂白,一顿臭骂。试想如果这些情况出在老师自己身上会怎么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哪里不懂,哪怕是老师讲了又讲,非常简单的,不可思意的问题都要容许学生提出来。让学生提问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学习。

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竖式,对此很陌生。在课堂上,有学生问:为什么要在竖式中写一条横线啊?为什么竖式中的加号要写在外面不能写在里面啊?这些问题看似不可思意,但老师细细想想,学生问的不无道理。竖式中的一条横线相当于横式中的等号将加数与和分了开来。不至于将这些数混淆;加号不写在正中间是便于将数位对齐。竖式的作用就是可以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样一问学生其实对竖式是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加深了知识的印象。

再如学习复杂笔算时,有学生问:“现在不是有了计算器了吗?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些内容呢?”……让我在惊讶学生的胆大的同时,更多的体会是以往的数学课堂里充满着计算、法则、概念等抽象,机械的学科符号,学生不敢说出学习中的困惑、不满!而以人为本的课堂下,学生这样的独白、情感的直露,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数学课堂中的人性化。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老师首先要解答学生的困惑,告诉他们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同时也是任何科学学科的基础,没有数学知识就不可能学习其他知识,计算器也是人编出来的啊,没有数学知识那怎么行呢?让学生晓之以理,正确对待此类学习问题,从而转向积极的学习状态。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小心呵护着学生的认知冲突,虚心向他们学习,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就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