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关注“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要关注“隐性”教学资源...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要关注“隐...

要关注“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要关注“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要关注“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内容提要]多数教师对显性的教学资源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和开发,而对于需动脑去发现和捕捉的“隐性”教学资源则不曾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对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学生的错误和差异、课堂生成性的因素、报刊等新闻媒体,并结合一些案例作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资源、隐性资源、开发利用、学生错误、课堂生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努力以“丰富”和“适切”的课程资源来实现课程目标。问题是:多数教师对于教材资源、图书音像资料、光盘、实践活动材料、信息技术资源等显性的资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开发,而对于需要动脑去发现和捕捉的“隐性”资源(如把学生的差异、甚至错误视为资源,把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因素视作资源等)的开发利用意识不强或者说重视不够。我们要用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珍惜它,用好它。现简要地阐述说明。

一、独具慧眼,视学生的错误为资源。

先请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进位)”教学片段。

教学时,一位老师先出示“12×3=?”,请同学板演并说出解题思路(这是不进位的一位数乘法,学生已会计算)。

师:现在老师把12改成18,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在练习本上(学生动笔计算,教师巡视,有选择地请三位有代表性的学生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分别写在黑板上)。

18×3=34 18×3= 54 18×3=324

1 8 1 8 1 8

× 3 × 3 × 3

3 4 5 4 3 2 4

师:黑板上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答案,你看怎么样?

生:一道题目不会出现三个答案,肯定有错的。

师:那就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判断一下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生1:12×3都已经是36了,18×3=34肯定是错的,因为他忘记进位了(学生已有“进位”的认知经验)。

生2:18×3=324也是错的,不可能是这么多,我用估算来判断:把18当作20,3个20只不过是60,所以18×3的得数肯定比60小,18×3= 54是对的。

生3:哦,我知道他是怎么错的了,个位上3×8=24写下来,十位上1×3=3没地方写了,就写到24前面去了,所以错了。

生4:我再补充一下,十位上的1表示10,10×3=30,3应该写在十位上,怎么能写到百位上呢?

…………

[案例二]: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片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和“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相混淆,只能靠反复的强化练习来纠错和巩固,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他让学生在“产生错误—发现错误—质疑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开展学习活动,现把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求15、20和30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尝试练习)。

生1:5︳15 20 30

3 4 6

[15、20、30]= 5×3×4×6=360

生2: 5︳ 15 20 30

2︳3 4 6

3 2 3

[15、20、30]=5×2×3×2×3=180

生3:5︳ 15 20 30

2︳3 4 6

3︳3 2 3

1 2 1

[15、20、30]=5×2×3×2=60

学生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答案,老师请同学检验答案的正误。

生4:我们是用举例的方法知道的。因为:

15的倍数有:15、30、45、60……

20的倍数有:20、40、60、80……

30的倍数有:30、60、90……

生5:我们一看就知道了。虽然60、360、180都是15、20和30的公倍数,但60是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师:同学们回答真精彩。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短除法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有什么新发现呢?

学生们观察、讨论、交流、思辩(略),得出了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他们的眼里被欣喜、自信和成功充溢着。

新课程的资源观认为: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约束学生思想,压抑学生创造力,让我们教师防微杜渐、谨小慎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太怕学生出错。曾几何时,学生不出错,课堂教学一帆风顺成了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学生的错误被教师视为“洪水猛兽”,我们通常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恐避之而犹不及。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传授与执行教材资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资源、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分析、解决已有的问题,同时又不断地发现、产生新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和失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其间或许蕴藏着创新的精神和智慧的火花。作为课堂教学的另类资源,同样值得我们珍视并合理开发,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其次,要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不仅视课堂中学生的正确答案、精彩见解、独特思路为课程资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识障碍等等也应视作资源,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正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一样,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就好比是亟待开发的宝藏。教师既要当“垃圾桶”,容得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能仅仅只做“垃圾桶”,而应“变废为宝”,用“点石成金”的慧眼去发现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去挖掘学生出现的错误在教学中的价值,因势利导,巧妙利用,经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群体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生成动态的课堂,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以形成各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有人说:没有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就没有伽利略的怀疑和思考;没有哥伦布的错误航行,就没有美洲的现代文明;没有无数次的错误实验,就不会造就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这话当然有道理,但我更要说,学生的错误与失败不是成功的点缀与反衬,学生出错,教师通过点拨、引导,达到纠偏的效果,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二、因势利导,视课堂生成性因素为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别样的情绪,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性问题,对于一些本身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后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便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统计”,一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改动并精心制作了课件,通过创设情境——图形娃娃从“娃娃屋”里无序地鱼贯而出,化教材的“静态”为“动态”,引发学生的统计欲望,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记录的需求,并自主选择记录方法。当课件播完图形娃娃后,教师提问:“图形娃娃数得清吗?怎么才能数得清呢?”一位学生回答:“我只数其中的一种,其他的先不管……”

学生的想法多么真实而有创意!教师可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动态生成:要把各种图形娃娃都数清,需要把这个动画播放几遍?(有几种图形就必须播放几遍。)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一次就数清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小组内分工合作)教师再作点拨:如果只有你一人在场,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探究统计方法,并进行分类记录统计,全面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可惜,这位教师没能抓住这一动态生成的可贵契机,令人扼腕叹息。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推进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应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或更新、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提高。如此,便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课前要充分地预设教学方案——不仅仅是追求精细的提问,精心设计好每一句话,准确计算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等静态的“形案”,更重要的是追求一个开放的、多种教学预案设计总和的“心案”;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案时,不惊慌失措,不置若罔闻,而应因势利导,就船下篙。如有可能,则往预案上引导;如有困难,则另起炉灶,把课上得大气,上出灵气,上出生命的活力,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真谛之所在吧!

三、细心留意,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为资源。

我们学校都订阅了很多种报刊,老师们天天都要阅读报刊杂志、上网浏览,报刊上所传递的信息(包括报刊上一些产品的宣传广告等)快捷、丰富多彩,相对真实可信,且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把它们中的一些素材当作数学教学的资源时,不仅可以学好数学知识,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和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我市小学数学高级研修班的结业活动中,要求学员们统一上苏教版第九册“简单的统计”这单元中的“求平均数”一课。就情境创设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冬季跳绳踢毽比赛的个数,有的用植树棵数等进行导入,虽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联系,但总觉得有落入俗套之嫌。怎么办?刚好那阵子中国女排参加世界锦标赛战绩很好,《丹阳日报》体育版大篇报道比赛情况,其中介绍了主攻手赵蕊蕊平均每场得分的情况;碰巧我又找到了近期的刊有苏锡常镇江等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统计图的《新华日报》,放在视频展示台上让学生观察思考,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和学习的必要性,新颖独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根据载有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的性能、耗能等指标的广告宣传材料,在数学活动课上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较、分析,选择合适于自己家的产品,增强了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作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把握住每一个时机,加以开发和利用,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不要让它们悄悄地流失、湮没。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