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自学探究活动 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开展自学探究活动 实践...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开展自学探...

开展自学探究活动 实践《数学课程标准》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开展自学探究活动 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开展自学探究活动 实践《数学课程标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统得过多、过死,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研究探索的过程,尤其缺乏大胆创新和表现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着眼于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努力解放学生的学习个性,突出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对构建开放性的自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有益的探索。

所谓自学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习积极性、提供充分的有效的自学活动机会,使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认为,自学探究活动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有益尝试。下面我粗浅地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具体做法,请专家指教。

一、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前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当然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我的课堂中,我始终坚持 先学后教,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参与 ,允许犯错误 ,师生间平等讨论,互帮互学,教学相长。学生说不完整的 可以随时补充,不清楚的及时提问请示,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甚至争论。对于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始终给予特别的关照,给于更多的机会, 竭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起足够的自信心。我认为 这些做法实实在在,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大有裨益。

近年来我还一直坚持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尝试,这种形式可以在班上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成员之间 经常开展认真的讨论,教师也以一个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讨论活动中来,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彼此的尊敬和关怀,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与成功,不唯上、不唯师、不唯课本。

二、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测、交流、反思的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一种练习本的单价是0.2元,小明有0.6元钱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学生很快借助生活经验找到答案。

0.6÷0.2=3(本)

学生的理由很简单,6角钱里面正好有3个2角,那当然可以买3本了。那又怎样排竖式计算呢?学生们的想法可谓多姿多彩:

3 3 3 0.3

0.2 ) 0 . 6 2) 6 0.2) 0.6 0.2 ) 0.6

0 . 6 6 6 0.6

0 0 0 0

① ② ③ ④

这些算法各有哪些利弊呢?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样,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产生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自主的探究发现数学问题,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努力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并依托情境、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努力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机会与过程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是如何 精心的“讲”、巧妙的“教”,而在于教师是否能结合教学内容 大胆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学”,给于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操作、猜想等自学探究的机会与体验过程。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自学、尝试实践、猜想验证等活动,通过他们的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主动的获得新知。

1、开展课前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能不能通过自学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这一点是毋庸置的。但是要在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内由学生充足的自主的通过自学活动来完成任务,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前自学活动,充分利用课本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一编排特点,提前将学习内容告诉学生,并提出相应的自学要求,将每天“复习性作业”变为“预习性作业”。预习时,我不仅要求学生弄懂课本知识“怎么样”,更主要的是要研究“为什么这样”的道理,尤其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同的想法,记入《自学成长记录本》。为激发大家开展预习的兴趣,养成质疑的习惯,我坚持及时为学生的预习写评语,鼓励自觉预习的习惯和善于质疑的精神,经常在学情调查的同时,在记录本上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评语。如:“你已经掌握了获取科学知识的钥匙”,“学会提出怀疑的问题,是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之一”,“你的想法真了不起,你能在课堂上讲给同伴们听吗?”……这些评语,成了我与学生们进行心灵交流沟通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勤奋好学、聪明可爱的小小探索者的未来。

2、提供猜想、验证和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说”、“议”、“评”

有了充足的自学活动,课堂上我总是因势利导的鼓励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先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说”起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猜想问题的可能结果,并让学生在小组互评互议、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把错误与不足都及时的予以验证、纠正和补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我认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能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如教学加减 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先让学生很快计算:“小熊原来有151元钱,到商店买了一个49元钱的玩具,小熊现在还有多少钱呢?”由于受加法简便计算的影响(前一例题),很快有学生不假思索的说151元先减50元再减去1元,得100元;但也有人说,不对,151元先减50元后应再加上1元得102元。到底是减去1元还是加上1元?有什么道理呢?我要求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举例验证。经过大家激烈的争论,两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小熊”先拿50元(用纸条代替,下同)付给了“营业员”,“营业员”马上拿出1元钱找给“小熊 ”,“小熊”大声的说,151元减49元,先用151元减去50元,再加上1元,得102元。

通过这个“付整找零”情景演示活动,教师不用“教”,学生就已经清楚了“多减了要加”的道理。

3、尊重个性差异,提倡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无论是对生活情景的感悟,数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还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选择等等,都存在个性差异”。可以讲,“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发现学生所具有的鲜明的个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承认学生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提倡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正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计算70÷14”,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怎样试商比较快?学生们一下子想出了许多方法:

⑴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乘,得98,98比 70多2个14,改商5。

⑵14和5相乘得70,所以商5。

⑶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商6,还大,改商5。

⑷把14看作15来试商,先商4,余14,正好改商5。

⑸70的首位7正好是 14的一半,直接商5。

⑹把14看作15,70看作75,75除以15正好商5。

⑺先商7,大了,改商6,还是大,再调整为5。

……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了意见,倾听同伴的解法,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并比较了方法的优缺点。这样的教学不但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总之,开展自学探究活动,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做到敢于“放”,把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去获得知识,同时又获得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这既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未来人素质要求所必然的趋势,这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研究并切实落实。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