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让“成长树...

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

内容提要: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已经感受到了“成长树”给孩子们带来的冲击。孩子们变了,变得积极向上,变得自信洋溢,变得更活泼,更可爱了。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成长树”,不仅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智慧果”,每个有进步、有发展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智慧果”,都拥有那份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这学期,我在班上开展了“比一比”的活动,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用小星星来评估。在教室前面的电视柜上,我画了一张大大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全班学生的名字,根据小朋友的上下课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情况等,贴上他们应得的小星星,每周五比一比谁的星星多。活动刚开始,大家还你追我赶的,劲头十足,可时间一长,我发现孩子们渐渐没了兴趣,原先的热情也顿时降了温。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几天的观察,我找到了原因。我的本意是想通过竞争来激励孩子们约束自己,多得星星,但实际上那些平时表现好的总是得星星,而那些行为习惯差孩子的虽然努力争取小星星,可有时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时间一长,渐渐的没了前进的动力,也没了信心,索性“破罐子破摔”,一差到底了。到了月末,再看那评比栏,一眼望去,只是无数的星星,根本看不出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不够,难以用它对学生做出具体有效的综合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反思自己原来的评价手段,我发现:在“比一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小星星”更多地是注重了阶段性的“成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我的新的期望”的唤起和成功体验的回味。由于表格栏目抽象,学生的成绩也不能直观反映。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怎样艺术地鼓励学生的进步呢?怎样改变原本的状况?教师培训时,听辅导的老师谈起用“成长树”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颇受启发。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尝试开展了以“小树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栽种“成长树”活动。

一天,我拿着一棵亲手制作的小树模型走进了教室,翠绿色的树冠,深棕色的树干,真是漂亮!我把它贴在了黑板上,孩子们一个个都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我不作声响,孩子们倒是忍不住了。平时活泼好动的陈俊佳忽地站起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一棵成长树,它将伴随着我一起成长。”孩子们更感兴趣了,叽叽喳喳问个不停,我笑着没有回答,拿出了一大盒事先做好的苹果模样的圆圆的纸片,“哇!好多苹果呀!”孩子们惊呼起来,还有的孩子伸出手摸了摸。我说:“这不是苹果,这是成长树上结出的‘智慧果’。我们只要努力,就会取得进步,成长树上就会结出一个‘智慧果’,你们就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我问孩子们:“你们也想拥有一棵自己的‘成长树’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那好吧,你们每个人都动手做一棵属于自己的成长树吧,就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好吗?”

一个星期以后,孩子们的“成长树“陆续出现在教室里,我把他们每个人的照片贴在树干上,并在下面写上姓名。每棵树都是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一起动手制作的,形态各异,但都是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小树。从此,“成长树”就走进了教室,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此前我一直用“小星星”来鼓励孩子们,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纪律、特长、作业、卫生、发言……),老师发给他们“小星星”,每得到十个“小星星”,就到老师那儿兑换一个“智慧果”,挂在自己的“成长树”上,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小树上结满果实,于是在各方面都更加努力了:原来作业很拖拉的小朋友做作业比以前快多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小树上也能结上很多“智慧果”;原先不爱发言的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因为老师说过,说错了没关系,只要大胆举手,小树上就会结出“智慧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我还让他们自己制作“小智慧果”。在每个“小智慧果”上,孩子们还记录下了自己成长进步的印记:“我能大胆举手发言了!老师表扬我了!”“今天我帮老师擦黑板,老师夸我爱劳动!”“我考试得了100分!我还要更努力!”“今天我把饭都吃光了,老师夸我真能干!”……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同伴评价一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在评议中甚至发生争议和冲突。一次,学生针对汪振鑫能否得“星”争论不休:“我不同意汪振鑫得‘星’,因为他昨天上课时和别人讲话。”“我同意他得‘星’,他上课发言很积极。”汪振鑫究竟能不能得“星”?我立刻请全班同学讨论评议。有的同学说:“我同意他得‘星’,因为看人要多看优点,只要进步了,就可以得‘星’。”还有的同学说:“汪振鑫这个星期比上个星期进步多了,虽然他昨天上课不认真,但是今天改正了。”通过这样的小组评议,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懂得了赞美与欣赏别人,学会了宽容。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已经感受到了“成长树”给孩子们带来的冲击。孩子们变了,变得积极向上,变得自信洋溢,变得更活泼,更可爱了。我想,那都是“成长树”的功劳。它强调的是学生自己和自己做纵向比较。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成长树”,不仅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智慧果”,每个有进步、有发展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智慧果”,都拥有那份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喜悦。这样,更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能在每一个果子上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成长树”的评价方式,学生真正成了评价的主体,他们主动参与到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之中,唤起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到“成长树”上面去挂“智慧果”,又使学生永远对自己充满了期望,促使他们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确定新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好”向“我要好”的转变。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