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试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试谈小学生...

试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试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试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承担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组织者的数学教师,毫无疑问地要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

断深入,在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理念的引领下,广大一线教师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场所,更是师生情感共鸣的场所,师生生命涌动的场所。是师生心灵交流地场所. 《标准》)在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帮助学生消除过度的焦虑情绪。

学习过度焦虑是学困生常见的情绪障碍,常表现为对外界事物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特别是由于学习过程因微小的失误而产生过渡焦虑、烦躁不安等否定情绪。有的后进生经过一番努之后,并没有起到明显成效,便认为自己无法进步,完全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何消除这些负面效应呢?第一、充分发挥教师情绪感染力的作用,用自己饱含希望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或一个眼神,都可能调动学生上进的激情,消除学生的忧愁悲伤和痛苦。第二、进行学习方法、情绪控制技巧的指导给学生分析身边成功学习的实例,帮助总结自身某方面成功的经验。设定可实现的就近目标,及时准确地张扬可喜进步,保持可持续性学习的热情。即可以减轻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冲突强度,又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可容性,乃至亲其人信其道。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两层含义。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平等,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师权威看得过重。实践新课程,要深刻领会《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开展学习,少用命令式语言,尤其不能使用强迫、压制,甚至体罚等手段。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学生最希望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最忌讳教师有偏见,尤其是学困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复习性、基础性,或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到其实我也能回答问题,也能取得成功,同时感受到老师并没有瞧不起他们,而是在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从而慢慢地恢复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胆怯是一种常见的性格障碍,是有其致病原因的。小学高年级的女生,由于胆怯,常使他们缺乏正常人应有的胆量与追求。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如被提问或板演就十分恐慌,明明是可以答得很好的问题,她却答得不理想,或前言不答后语,难免引起同学发笑。表现在课堂做练习时,遮遮掩掩,生怕露馅。表现在数学考试时,全身肌肉紧张、思维混乱。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便恶性循环。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鼓励她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创设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多锻炼,寻求机会给予表扬。

数学竞赛活动是把双刃剑,组织的好,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但组织的不好,往往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学困生,因为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成绩差,比不过成绩好的同学,从而自暴自弃,失去斗志。数学竞赛活动有对抗赛、擂台赛、接力赛等等,教师在组织这些竞赛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把竞赛题出得太难,让中差生失去竞赛的信心。如组织开展接力赛,可以制定这样的规则: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组题,先做完且正确率高的为第一名,以此类推;②从第一排开始,每人一题,解题时可以跳跃,不必按序号解题(目的是让差生也能在竞赛中发挥作用)。同时,竞赛题的形式要多样,难易度要搭配,如口算题、应用题等。这样,全组同学中,学习好的可以挑选难一点的习题进行解答,学习差的可以挑选简单一点的习题进行解答,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样感到成功中有自己的一份功劳,我也能在竞赛中出力,并取得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此外,这样的竞赛,还可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成就需要团体中的每位成员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集体观与人生观有极大的好处。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需要教师以鼓励性的话语、亲切而信任的目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一个同学的回答不完整,同桌同学补充后,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们两人的回答合起来就非常圆满了,希望你们继续合作,老师相信你们两人都会非常出色的。这样,虽然两人的回答都不完整,但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却使他们看到了自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地参加到学习中来。但如果教师说:你们两人的回答都不完整,谁能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势必在这两位学生的心理上造成阴影,使他们今后不敢再随便举手发言了,甚至对发言产生惧怕情绪。同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投射的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给遇上困难的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没有自信的学生以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面临各种困难,这就要求他们要用刻苦耐劳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决不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否则会失去信心。因为自卑是成功的绊脚石,自信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前提。不仅要告诉学生―――其实挫折就是成功前的训练,还要和学生一道分析失败的归因,讨论出解决困难的具体办法。同时,少不了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表扬、鼓励学生。我曾从这三方面培养过学生的自信:第一、给学生一个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便及时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第二、在数学作业本上写鼓励性的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试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试谈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批语,如你能解答出这道题,真不简单,看来进步了!你有创新思维,只是计算还不够准确,加油吧!。第三、如果考试成绩有点进步,就在班级同学中表扬学生,或在试卷上留言就差一点优秀,如果仔细理解了应用题,还可能。或你一认真就及格啦!继续努力吧!这样做,就有助于学生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有助于数学成绩的逐步提高。

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厌学为乐学。

当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便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识活动,促进学习。反之,学生若对某门学科缺少学习兴趣,则不大可能在该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 较好的成绩。众所周知,数学成绩较差者大多是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我们数学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等整个教学中,就要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下功夫。因此,在数学概念、定理和解题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激励其动脑、动口、动手,深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美,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喜悦和满足,创设让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情绪具有感染性,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热情而愉快的情绪,才有可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同样热情而愉快的情绪。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冷若冰霜、面无微笑的教师能把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数学学习相对于小学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情景创设来激发自身和学生的愉快情绪,把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用生活中活动场景来展示,甚至命名课题。这样,让学生看到课题后产生一种新奇感、探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学生入门的先导,特别是小学生,对数学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 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利用直观 教具,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地说,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新:小学生比较好奇,新奇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为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知识实际出发,灵活组织、安排每个内容,力争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例如:我在讲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计算后,多数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可如果仅练习同类问题,就容易使学生厌烦, 思维停滞,针对这种情况,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拿出一截圆木截让学生动手量出它的底面积半径和两个不同的高度,学生量得很认真,兴致很高。接着我提出:谁能运用所量数据计算出它的体积?大家都愣住了.此时,我又拿出一截和刚才一样的圆木截,假设它是原来一个圆柱削去一半以后所得的,你能知道它的体积吗?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很快想出了解答方法。这样既巩固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趣:课要讲得有趣味性。所谓趣味,不是胡吹乱侃,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例如:在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中,讲到面、棱、顶点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用削萝卜的办法,让学生在三次削的过程中,体会点、棱、顶点.学生在有趣的引导下,情绪高涨,很快理解了面、棱、顶点的产生和概念了。

3、深:要易中求深,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小数比较大小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0.36与0.63的大小,这道题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解答(1)用比小数大小的方法解答.(2)从小数的意义上去理解.(3)从小数计数单位出发.(4)在这两个小数后面加上元字,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考虑。一道非常容易的题,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起到了易中求深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使学生轻松学习。

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升学及竞争常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做了改,改了更,更了再改,改了再做,依此环循往复。如果长期下去,学生对学习会造成逆反心理,厌学、逃学也会频频发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带头减少作业量,老师下题海,精选例题和习题,让学生走出题海,做已分类的具有典型性的适量练习。不占用学生活动的时间、不抢夺副课老师的上课时间、不乱花家长的资料费,重在课内,轻在课外,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达到减轻学习负担地目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我认为,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它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如在一次组织六年级学生游公园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公园门票的价格,团体优惠的措施等,然后要求他们具体算出每位同学在本次秋游活动中所需的钱数等等。这样,学生自觉地运用了百分数的知识,比老师出十道题的效果要好的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根本不觉得是在做数学题,而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这样做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好,也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堂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困难,主动帮学生解决。多去点拨、开启学生混沌、变形或被扭曲的心理,调整学生失调的心理,恢复心理平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数学课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探求心境。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