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渗透 在操作中建构-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在情境中渗透 在操作中...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在情境中渗...

在情境中渗透 在操作中建构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情境中渗透 在操作中建构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情境中渗透 在操作中建构新课标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这一切的落脚点都根植于有效课堂的生成,依赖于教学策略的更新。如何将课标新理念落实于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呢?2009年春,长江小学数学组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了以引导学生构建空间观念的策略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在教研室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一、周密部署,明确分工。

本着以课题研究锻炼人的目的,数学组依据本组师资队伍现状,恰当的选择难度较低的空间与图形这一模块为主题,研究如何建构空间观念的策略。成立了以李超群为组长、14名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的主题研究小组,下设四个小组:课例准备小组,组长:唐海英;帮扶改进小组,组长:田彩忠;反思总结小组,组长:谭玉波;研究指导小组,组长:李超群。商讨制定了主题研究计划,明确了各自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在学校制定的各项教研制度及措施的督管下,采用五步研究法,旨在抛砖引玉,激发教师们的科研意识,达到自觉更新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艺术的目的。

二、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1、学习了解主题内容的编排改革。

通过对比性学习,教师们普遍认为:《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建构空间模型,从而达到由认识到推理再到应用的目的。新课改实行以来,其内容的编排由过去的点、线、面、体转变为立体平面立体,主要目的是把空间图形与生活联系起来,首先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再从中抽象出简单实用的平面图形,加以认识和了解,再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的构成和应用,尽管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但是其认知过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化解这些难点,必须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有效发现。

2、分析提炼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通过教师们对这一模块教学的反思和分析,主要反映了以下问题:实物展示因数学教具的缺乏而忽略,甚至被资源的应用所代替。动手操作的环节因耽误时间而草草了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很大成份还来自于教师的灌输等等。

3、课堂实践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研究小组利用每周特定的研讨时间组织讨论,形成各自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充分利用平行班级进行对比性课堂实践,尝试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以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来体验解决问题的成败。

4、课例展示小有特色的主题认识。

在完成以上各个环节后,研究小组组织各位教师进行集体性的二次备课,并以谭华的《认识图形》、马红艳的《认识角》、宋晓玲的《面积》、唐海英的《三角形边的关系》四节课为平台,开展主题课例展示,使教师们从中悟出共通的建构空间观念的思想,吸收富有个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5、总结归纳群体智慧的研究成果。

问题的提出来自课堂,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实践,理论的形成借助总结,理论的提升依靠反思。激发教师的写作欲望,是促使教师转型的关键。寥寥几句的日记、兴致所到的随笔、心之所触动的反思、发人深省的案例、偶有初成的论文,无一不展示着教师们的主题研究成果,无一不体现着教师们以研究者的身份反思我们的课堂,以改革者的勇气更新着我们的课堂。

三、形成经验,初露头角。

1、课前准备和课后延展趋向规范化。

课前思考:本课适宜采用哪种教法?你为何选择此方法?如何优化图形教学?通过本节课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学生哪几种能力?培养学生何种空间观念?是否与其它学科进行了整合?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课后反思:a、你选择的教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b.启发的是否成功?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C、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学生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D、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E、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F、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2、主题研究策略展示发扬和创新并举化。

(1)、创设情景引学生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中段的唐海英老师主讲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如何帮小猪嘟嘟用三根木棍搭建屋顶这样的一情境,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被这个情境所吸引,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这样一个情境里很轻松的达成了学习目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情境中渗透 在操作中建构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情境中渗透 在操作中建构 (2)动手操作助学生感知。(摸、折、撕、剪、量、画、分)

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策略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公式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操作活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直观的感受到这些图形的特征,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做足、做细,这是其它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摸,可以使学生感知到顶点的尖、刺;可以感知到边的平直和多少;可以感知到角的组成;可以感知到面的平滑;还可以感知到体的实在和其中包含的点线面的数量的多少。这样比老师拿着教具空洞的讲述有意义得多,更会增加学识的认知兴趣。

折、撕、剪与做,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享受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乐趣,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量,可以使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边的长短,角的大小,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各种图形按边的长短和按角的大小的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的实际分类活动,并由此发现一些边与角的普遍关系,增强对空间图形的感性认识。

画,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作图工具,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尤其是观察物体时,通过画,可以使学生从立体图形的不同角度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这样对于空间图形的转换思想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分,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空间图形的知识,理清思路,有标准的对系列图形进行分类,激活创新思维,鼓励有理有据的分,提倡分类方法多样化,加深对各种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有利于建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体系。

(3)、资源整合促辩证识体面。(用)

在本模块充分利用远程资源,加以整合和创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化静止为动态,变死板为动画,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例如:[-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wwW.xxjxSJ.cn_}在《三角形边的关系》中,课件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拆分后两两相连接比较,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更增加学生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感知。突出教学方法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4)、观察联想中启学生推理。(看、想、议)

联想是观察的产物,联想也是创造的前提。认识图形,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能要创设观察活动,还应该设计好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观察,有的放矢的观察,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和有序性。通过以观察刺激联想,以联想促进推理来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5)、对比分析明个别差异。(比)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组织学生对所展示的图形的比较,直观的发现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和探究欲望,真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增强对空间图形的直观认识和对比能力。

(6)、叙述说理建空间观念。(说)

学习图形,仅仅停留在动手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笔、动心。这其中,动口描述对于空间观念的建构是关键一环,无论是摸、量、折、撕、剪,还是画、分、看、说,都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思路,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说,这样有利于图形逻辑思维的内化和空间观念的建构。

3、教师专业成长更加趋向主动。

通过主题研究活动,极大的推动了教师们去学习教育理论、去思考教育教学规律、去反思教育教学现象,他们相互学习、积极商讨、交流经验,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课堂实践与教育新理念的密切结合,加快了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

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一定发展(学生在自主、积极的学习中形成了质疑、提问、辩论、批判、挑战等思维品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一定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想象、空间思维、分析应用、想象、创新能力等)。

四、反思展望,任重道远。

本次主题研究活动,尽管凸显了我校数学组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效性,但是也难掩饰活动开展中暴露出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空间观念的建构策略缺乏创新,基本上时教师们在几何课堂常用的;二是操作活动较多,教师的驾控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主题研究活动时间紧,研究计划的粗糙导致研究活动的实效并不突出,有待继续落实和延伸;四是研究阵地以课堂为主,但要摒弃繁多的、形式化的课例研究法;五是目前对学生空间观念是否建构的评估方式非常模糊,导致研究现象时偏重于教师的教,教忽略的学生的学;六是班级人数太多,导致活动开展过程中收放不自如。

总之,本次主题研究活动虽暂时落下帷幕,但并不是终结,而是将指引我们今后的研究活动走向更深层次,我们相信,有着教研室领导的指导,各位同行们的帮助,来年的研讨之路将更宽,更广。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