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

2015-01-2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  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坐标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体会到空间方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

三、教学难点

辨别“左、右”,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四、单元内容分析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

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

“上、下”“前、后” “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编排特点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其中对左和右的区分则比较困难一些。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所以教材把有关方位的认识安排在本册。

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如南京长江大桥图、公共汽车排队上车图、教室情境图、汽车行驶图等等,目的就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让他们在进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中,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同时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具体编排

1.上、下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1)两两比。

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汽车和火车比较,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2)三者比

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位置关系是固定的;而对于三个物体,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汽车、火车和轮船三者比较,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因此在教学三个事物比较时,要求学生说出参照物来。

(3)下面有什么

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卡车的下面有什么?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比较关系自己去比较,从而明确卡车的下面既有火车,又有轮船。

2.前、后

在学习“前、后”时,教材同样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排队上车”。

通过两个人比,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通过三个人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前、后”基本含义,同时体会前后的相对性,感受当参照物改变时,前后也可以转换。

3.左、右

(1)建立左、右标准

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  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例1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最后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但要判断的不是自己身体上的,而是自身周围的。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2)相对性

例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分两个层次:

第一,两个同学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体会左的相对性。

第二,两个同学相对而坐,一个同学判断另一个同学桌面上的东西在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左右的相对性较难理解,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右,再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再过渡到想像自己站到对方位置,来判断其左右。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规则的事例很多,如车辆、行人靠右行。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一方面知道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从小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走路时靠右行,过马路时先看左边,再看右边。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车到十字路口中,向左右拐,向前行。

4.位置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教学时,可以从三方面来教学:(1)谁在第几行第几列(2)第几行第几列是谁(3)比较前后或左右同学是行相同还是列相同。注意:先要确定好标准。

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例如:填写自己的位置是第( )行第( )列,发卡找位置,让学生互动。总之,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做一做”安排了确定动物卡片位置的活动,巩固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与学的建议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三点: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上下前后不会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认识左右。因此,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认识上下前后;而左右的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进行辨别(如教室里什么在什么的左右、前后)。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建议可以将“上下、前后、左右”可放在一节课上。例如:可以从儿歌引入“兵板儿兵板儿兵兵板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熟悉的身体的作用,上下:嘴、鼻子、眼睛、眉毛等等。前后:自己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起立前面是黑板,后面是板报,转方向,再看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3名学生按照前后指令排队,中间同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让中间同学向后转判断这时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最后小结面对的是前,背对的是后。左右:左右手、耳朵、脚等,两两同学面对面共同做动作,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用前后左右介绍周围的同学,做猜一猜的游戏(师生、生生互动),听指令摆学具等等活动。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内容不要求学生用抽象的形式确定物体的方位,只是通过活动和直观演示来确定物体的方位,尤其是左右的认识,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应允许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认识。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左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中的内容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单元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活动性强,比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情境,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注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方位。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