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的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调查研究-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诸暨的数学教育幼小衔接...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诸暨的数学...

诸暨的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调查研究

2016-10-25

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在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世界各国教育界也对此进行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我们通过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并完善,帮助幼儿入学以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给他们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的、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诸暨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说是县级市中发展相当迅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迅速发展,学前教育已遍及整个市,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普通家长对学前教育都已相当的重视,所以我以诸暨为典型城市研究了诸暨幼小衔接方面的各种问题。

一、目前国内外关于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研究综述

(一)目前国内对幼小衔接的研究

在幼小衔接方面,由于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因而使得幼儿园与小学在形成和坚持各自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模式上大相径庭。长期以来,幼小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大量的幼儿在缺乏过渡到小学的经验准备或过渡经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

受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学忽视教育衔接。实际幼小衔接中,幼小衔接教育表现为衔接教育是幼儿园唱主角,小学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长期以来,我国制定计划或课程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问题上,主要考虑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初中和高中的衔接,甚至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问题,很少考虑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问题,这也就形成了习惯看法,幼儿衔接与小学无关或关系不大。传统习惯看法导致小学教师对初入学儿童心理缺乏足够而充分认识,小学没有培养幼儿的适应性的衔接任务和准备,从而忽视与幼儿园的协调,造成幼小衔接单向性,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认识观念问题,对幼小衔接错误理解,片面操作,进一步加剧了教育断层,衔接不能深入而持久展开。

(二)国内对数学教育的研究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数学教育的状况有一下几个问题:在课程目标的衔接上,幼儿园过分关注数学知识,忽略儿童的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幼儿园数学内容与儿童生活相脱离,小学数学内容与儿童生活联系紧密,导致幼儿的不适应;在课程组织衔接上,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缺乏连续性与统整性;在课程实施衔接上,幼儿园数学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方式相对单一。

(三)国外目前对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

研究内容上,目前国外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顺利过渡和衔接需要的步骤;研究影响顺利过渡的因素;对现行的一些方案和计划的评价,回顾和反思;探讨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如何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从不同群体的角度(教师,父母和儿童)来研究和探讨做好学习的准备(ready to study)的内涵;探讨家庭或私立的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儿童入小学后的心理调整和适应;专门讨论父母或家庭,教师,同伴关系在过渡过程中的作用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诸暨市20所幼儿园(包括公立和私立)的老师随机抽样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本研究参阅了有关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所进行的研究。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本次研究最主要的方法,本次调查对诸暨每所幼儿园抽取不同教龄的一线教师及园长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共计60人。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一)诸暨数学幼小衔接的现象

1.关于谁向谁靠的问题

现象一:幼儿园将数学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被动等待幼儿园靠上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现象二:幼儿园与小学都积极开展衔接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衔接活动,但在实际研讨过程中,由于理念差异而产生分歧,双方相持不下。

现象一显然有悖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教育,要与对方靠拢,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这是数学幼小衔接工作的双向性原则,是幼小衔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但由于幼、小两方处于不同的教育阶段,一些观念上的差距在所难免,即便双方进行积极的衔接工作,尚存在不少分歧。这就要求与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幼小衔接活动:通过互换角色上课(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上课、幼儿园教师到小学上课)、互动评课(小学教师给幼儿园教师评课、幼儿园教师给小学教师评课)、小学教师专题讲座、学生个案移交等形式,与小学紧密联系、互动交流,使幼、小双方均对另一年龄段学童的年龄特点有了具体的认识,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教育链。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双方在理念上的差异,在研讨中常会形成争论,双方相持不下。

在双方各执一端的情况下,我们的争论逐渐向何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幼儿的终身发展这一方向转移,终身教育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显露出重要的地位。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任何一级的学校教育都已经不能保证人一生的充分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与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时代要求我们应该从这一新的视角去审视各阶段教育的意义与相互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不管是幼儿园教育也好、小学教育也好,都是在为孩子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又具有共向性这一特点。当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分歧时,便可以立于这一基点解决问题。

2.关于衔接进程的问题

现象三:有许多幼儿园在幼儿将毕业的一两个月进行专门性的衔接工作,实施小学化的生活、学习管理,对此,一些专家批评其为突击衔接。

作为一所幼儿园来说,可以说整个幼儿教育时段,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幼儿成长的每个年龄段确立分层目标,并在整个幼儿教育期逐渐完成,如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对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加以培养。这样的渐进式衔接教育,当然可以取得潜移默化式的教育长效,但也存在目的不够明朗,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难以取到强化式的衔接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末期生活中的突击衔接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如表)。

渗透性(渐进性)衔接教育的特点

突击性衔接教育的特点

教育时段长。

具有教育长效性。

良好习惯一旦形成,不易反复。

教育时段短。

针对性强。即时性教育效果好。

对矫正不良行为有较好的教育功效。

许多幼儿园在大班末期时实施角色置换式的模拟小学状态管理实验,通过参观小学、学背小书包、举手用左手(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学生用左手举手,便于右手随时记录)、我也会做作业、倒计时牌:离毕业还有几天等活动,使幼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即将离开幼儿园、步入小学生活,产生了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尤其对于一些纪律观比较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段日子有如军训,他们开始试着用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矫正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集体规范意识,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了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行为准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关于衔接形式的问题

现象4: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下功夫,但这些衔接形式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形式衔接,认为不具备教育价值。

我觉得判别一项工作是否形式化的标准是看这项工作的形式是否为结果服务。

采取学习环境的改变,作息时间的改变,师生关系的改变等等措施,使幼儿的学习适应能有所提高,幼儿的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锻炼为其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作了有效铺垫。

以诸暨某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计划中部分内容及其相关的素质培养目标为例予以说明。

措施

培养目标

要求幼儿每天早晨在8:00前入园,不迟到。

培养幼儿守时、有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

将幼儿的座位从以前自由的围坐改成较规范的秧田式。

集体活动成为主要活动形式,要求遵守规则。 使幼儿日常行为向规范化过渡。

加大幼儿有意注意的培养力度,延长幼儿有意注意时间。

适当延长上课时间,适当减少课堂中的游戏成分。

要求幼儿会独立穿脱衣服、鞋袜,大小便自理(自备手纸)、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培养幼儿生活适应能力。

教师适度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学习过程中重抽象活动参与。

提高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适当改变太多儿童化的教师态度,在师生关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求或批评)接触应成为主体。

培养幼儿对未来师生关系的适应。

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外部规章的改变对于幼儿内在能力的调适是具有促动作用的,也即形式是为结果服务的。只要我们在考虑衔接方式时更多地顾及它所指向的幼儿发展目标,这样的衔接形式就是有效与必要的。

4.关于知识点衔接的问题

现象五:有的幼儿园将小学部分数学内容提前教给幼儿,引起争论。

大班幼儿教师常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教不教幼儿一些小学的知识?家长希望教,一些小学的入学摸底测验也迫使幼儿教师不得不教。但教了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幼儿入小学后,由于学会了小学的部分知识,会使其养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不良习惯;如果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可以说,幼儿园与小学的知识点衔接问题,一直是衔接工作中的一个模糊区域,引起诸多争执。

其实我觉得衔接内容有别于完整,系统的小学知识教育,而是零星,出钱,基础化的知识点渗透。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幼儿上学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知识,教师讲课时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

譬如说,加减法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是作为相当重要的部分来学习的,而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提前教幼儿园的孩子比较复杂的加减法,对有些孩子来说,这个太难了,导致了孩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有些孩子可能在学习中学会了一些,这就可能导致在小学阶段真正系统学习的阶段因为太简单而不喜欢听课,是的有些本来不知道的内容也一并的失去掌握的机会。

知识点衔接内容是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设定的,在实施中做到把握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以使其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避免接受困难。

5.数学教育内容的不明确

现象六: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是教师在把握教学难度时异常困难。

前班教学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l~20数的认识;相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头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l~20以内的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减法、用数学、分类、初步统计等。低段数学老师往往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老师人为拔高要求,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二是老师过多的炒冷饭,这样又使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以至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觉得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学前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为目的。小学的数学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例如: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

2、内容设计有弹性,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要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可以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问题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但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

3.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过渡。

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答结果,按照教师演示实例,口头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进一步仿编不同题材内容的应用题,培养幼儿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编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发展到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再发展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

4、找准学生学习起点,关注数学学习中认知、情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班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玩具、故事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平时上课时,我设计多种游戏活如起立报数复习基数、序数;小棒猜数复习数的组成;送小动物回家复习口算;套圈游戏学习小小统计等,将课间活动与数学活动整合起来,体现做数学的理念。让学生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并有意识地渗透统计思想、比多少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学生玩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玩中乐的情感体验。

6.教学方法的把握

现象七:到了大班末期,教师讲课变为一味的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图案色彩,缺少教具演示,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要求幼儿做作业,题量较多,使幼儿厌烦。

现象七是诸暨的许多幼儿园的通病,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教师为了突出幼小衔接,把大班小朋友当成小学生来教学,来要求,这其实是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

小学化的教学完全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宗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都想动,都想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在游戏玩耍中进入人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第二,幼儿教育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按照社会用人需要培育幼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21世纪的建设人才必须富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而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幼儿,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没有开拓性和创造精神,难以承担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第三,小学化会对小学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原因有很多。

首先,首先,某些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一味的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心理,不顾幼儿年龄实际,身心实际,接受实际,能力实际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本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诸暨的许多家长对学前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概念,现在的家长,可以说是伴随着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面对自己的子女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生理是否健康、智力发展水平是否高。由此他们会以孩子能认多少字、会算多少题、会说几句英语来评价孩子发展。这也成为幼儿入学前的唯一准备。重智商、轻情商是他们最大的误区;还有一部分家长存有侥幸的心理,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到了小学自然就适应了;另有一些家长则很盲目,不知道该怎样做。

其次,诸暨教育部门对教育指导、监督力度不足。面对日益蔓延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政府教育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予以默许,总之不见教育部门对这种错误倾向予以制止和纠正。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还从活动组织、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自觉地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推波助澜。还有是幼儿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发生偏差。据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家长把上幼儿园混同于上学,他们认为,上学自然要学知识,哪间幼儿园所学知识多,就把小孩送到哪间幼儿园去。他们以自己的小孩所学知识多作为炫耀的资本,津津乐道,其喜洋洋。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差的标准,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再次,就是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若明若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他们并不懂得素质教育,并不懂得全面发展,并不懂得幼儿身心特点,并不懂得教育规律。殊不知,他们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怎样才能又达到幼小衔接的目的,又能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呢?我以数学教育为主总结了以下方案:

1.吃透两种教材,注意知识结构的衔接、数学思想的建立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幼儿园教师不但要钻研幼儿园教材,还要钻研小学一年级教材,从数学知识结构上弄清知识的衔接点、思维的过渡点,将这些作为幼儿园数学教学的重点,从而达到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准备的目的。例如: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上,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理解而得出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从一个数里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进入小学后,数字扩充到20以内并要求用数字列式,这只是在数量与表示方法上变化,其加减法概念的内涵是在延伸,如果学生有了在幼儿园的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在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有增无减,这种效果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机械传授20以内数的运算所不能达到的。

在四等分教学中,教师在幼儿理解了四等分的含义、学会了操作方法后,并没有在教幼儿学习八等分,而是提出看哪位小朋友分的方法最多?这样幼儿兴趣盎然,一个个比比、画画、剪剪,得出正方形的一系列不同的四等分,一系列操作过程正是幼儿对等分含义的理解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等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除法运算、分数运算的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及难点,由于学生有了在幼儿园对等分含义的认识与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训练的基础,除法运算、分数运算则会学的更灵活、更深刻,这正是幼儿教师把握知识结构、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所产生的效果。

目前科技发达国家把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例如,英国自从1982年cock-croft报告出版以来,对5-16岁学生进行这一能力的系统化训练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异世当前国际上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如果我们能在数学教育中将一些封闭性的教学任务变为开放性任务来要求,不需要加深知识的深度增加加血内容,便能有助于培养幼儿数学应用能力,实现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目的。这种开放性任务只需改变问题的角度与提问方式就可以达到。

例如,在幼儿运算5+2=7后,设计构造一些数,其结果为七的开放性任务;在幼儿找出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后,要求仿此规律进行另外一些图形排列等等。通过这种长期训练,幼儿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与数学应用能力定能逐渐建立起来。

把握幼儿园数学教材中的两种知识结的渗透点、发展点,新旧知识的相关点、转换点,使幼儿在浅显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数学思想,感觉到在进入小学初期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知识的继续、延伸,在数学思维与能力上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2.处理好沿袭与变革的关系,注意教学方式与学习环境的衔接

(1)注意大班期间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按思维规律进行教学是教学法的共同原则。在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采用直观教具操作与游戏形式,将进入以上课为主的小学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上应减少游戏法的使用,增加引导发现法的使用。由于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经常采用引导发现法的教学方式,幼儿的探索数学初步知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起来,进入小学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会感到陌生而不适应。

(2)适当改进幼儿一日生活形式,使学习环境与小学协调连贯

适当调整幼儿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内容,使其身心状态和学习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内容和节奏逐渐协调起来,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

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要求幼儿每天背书包入园,增加集体活动时间,上午安排两节课,课间进行40分钟的户外活动,适当缩短午休时间,下午安排一节课,课后安排各种游戏活动。大班第二学期上课的形式也逐渐向小学过渡,例如:在数学教育中幼儿可坐在桌子旁进行学具操作,做做、讲讲、练练、提问、思考、回答等穿插进行,在静中进行思维体操的训练。这样,幼儿园与小学相比,游戏活动增加了,与大班前期相比学习内容增加了,既像幼儿园又像小学,既生动活泼又严肃紧张。在活动室的环境布置上也可向小学靠拢,在毕业前夕将桌椅像小学课桌形式排列并设置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图形、符号,教具、学具从实物黑白图片符号数字过渡,造成一个与小学学习相似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像小学过渡。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稳定入学倾向性

非智力因素的训练,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它要求从幼儿入园到毕业这三年的幼儿园教育中都应充分重视。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操作的规范性,学具使用后的收拾还原;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与引导幼儿实现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化,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在书写阿拉伯数字时,执笔书写的姿态、习惯、笔顺及对学习任务认真完成等等,一定要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要组织毕业班的幼儿到小学去参观,请小学生到毕业班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及要求,使幼儿对小学数学学习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

4.幼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应适当调整,以提高幼儿教师的数学素质

解决数学教育问题中的幼小衔接问题,教师的数学素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幼儿教育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切实把握住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思维品质的要求,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这不是单纯钻研幼儿园教材能解决的,必须以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作基石,只有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才能用高观点去挖掘与处理数学教育中的实质性问题。例如:2+3=5是自然数基数理论用构造并集方法定义的加法运算,教学的实质是通过运算训练使幼儿初步感知集合的思想;排序中找规律如△△□△△△□ ,教学的实质是通过观察、判断、填空的形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与建立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在6的形成教学中,用六架飞机组成不同的图案,如:圆形、三角形、梯形、斜线段教学的实质是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使幼儿初步建立数的守恒思想。如果幼儿教师在3年的数学教育中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数学思想,设计出科学的、生动的、可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形式,并持之以恒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是能够达到浅显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初步的数学思维品质的目的,从而解决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因此,在幼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应加强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加强数学教学、现代科技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教育理论、初步的数学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课,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的智能,提高学生自生的数学素质。

5.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做好小学入学的后期衔接工作

在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小双方的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要互相联系,定期交流、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教育形式,在小学入学时期,有的放矢地做好衔接工作。如:放慢起始阶段的教学密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在幼儿园已学过,小学则把重点放在10以内数的组成与书写上,这就避免了课堂教学中两段知识的机械重复;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沿用一些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数的加减运算教学初期,多使用学具盒进行操作,从口算形式逐步过渡到笔算形式,增加一些智力游戏形式,使幼儿的两种教学方式有一个过渡阶段;适当控制作业量,精选学习,注重联系的效益,不布置课外作业;弹性安排课时时间,课时时间由35分钟逐渐过渡到40分钟,课间休息由20分钟逐渐过渡到10分钟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比较顺利地建立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的角色的重要保证。

四、对诸暨整体数学幼小衔接总结

总的来说,诸暨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展开是非常积极的,并且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不管是幼儿园,家长,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视这个领域,也有很多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断的研究完善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发展的,教育也是发展的,教育问题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无法阻止变化,但我们能不断的随着变化而完善制度,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