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准备题作用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准备...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利用教材资...

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准备题作用

2012-08-27 收藏

学生探究学习中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准备题是探究学习的切入口,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金钥匙,又是培养学生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进行探究学习的标杆。准备题的配置一般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和组合、转换等因素来确定的。它应有利于原认知结构的固化、顺应等作用的发挥。所以说准备题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怎样使准备题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现联系省编数学第八册《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单元的教学,谈谈一些做法。

一、准备题是新旧知识连接处寻找生长点的切入口。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发展、顺应或组合。所以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寻找知识生长点的切入口。如式题例1和例2的教学,利用准备题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生长点,例题如下:

例1计算120-36a4b8+35

例2计算(58+37)b(64-9a5)

上述二例是第七册四则混合运算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揭示知识生长点。为此,教材设计了两道准备题。

1、120-144b14+35

2、(58+37)b(64-45)

教学时先让学生计算,作运算顺序的铺垫,接着组织学生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异同。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准备题中的“144”和“45”,在例题中被等量的“36a4”与“9a5”所代替了。这样就自然地揭示出知识生长点,让学生顺着这个切入口进行探究学习。能化难为易,极大地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地获得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认识构建。

二、准备题是已有知识库里搜索相关旧知的金钥匙。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往往运用“迁移规律”。用准备题这把金钥匙打开已有的知识库,搜索与新知相关的旧知。激发迁移意识的冲动,用“旧知”的原理、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本单元文字题教学的例

4、例5,教材设计的准备题是:

1、100减40乘2的积,差是多少?

2、100除以25的商,加10,和是多少?

这两道准备题是帮助学生启开已有知识库,要搜索的有关知识技能是:

1、和、差、积、商的相关知识,它们是正确列式的知识基础。

2、第七册是用综合法解文字题的,本册则要求学生用分析法解。分析法解题在应用题教学时得到培养,这是一种技能的迁移。

鉴于此,教学时我做了如下安排:

1、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page]-->

2、你是怎样进行解题分析的?会用从问题出发进行解题分析吗?(同桌讨论完成)

准备题教学应该与“复习检查“教学环节区别开来。坚决摒弃那些无为的学习活动,使它真正成为启开已有知识库的金钥匙。为学生顺利开展探究学习作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的铺垫。

三、准备题是知识平台上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时的标杆。

数学知识往往有一个最近知识发生区。教材在这个知识发生区内搭建了探究知识的平台。这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就充分利用知识平台,引导学生探索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知识平台上准备题是比较好的“标杆“。如应用题例3,教材设置的知识平台由三部分组成。

1、准备题1。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7次搬砖多少块?

2、例3。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他再搬3次,一共搬砖多少块?

3、编者要求学生把例3的问题改成“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多少块?”变化题是:“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多少块?”

例3和变化题都是从准备题1发展变化而来的。掌握“怎样变化发展的”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教学中应把准备题1作为比较的“标杆”。

首先,引导学生将例3与准备题作比较,异中找同。弄明白准备题中的“搬7次”在例3里改成“再搬3次”。“搬7次”和“再搬3次”,虽然条件的叙述改变了,再把问题联系起来考虑,“搬砖的实际次数没有变”。从而可找到例3的解题方法。

其次,把变化题与准备题1进行比较,同中查异。它们的已知条件相同,问题改变了。

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知识平台,以准备题作“标杆”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习题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这对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极有裨益。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得到培养,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