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6
收藏
比较能力是指确定有关事物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思维方法的能力。良好的比较能力,不仅使学生牢固而有效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为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奠定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引发和推动作用,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年轻一代新人的教育途径之一。
小学生的比较能力是随着其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智力水平的发展而提高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年级,结合具体教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提出不同的比较要求。
低年级学生一般较多注重数学知识的外部特征,区分其个别部分的异同,为此教学中必须使用鲜明形象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发现比较的对象。例如,教学5>3时,教师出示5只猫和3只狗的教具,让学生先发现猫与狗的外部特征,然后将猫与狗一一对应,得出5>3。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
中年级学生已能比较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这时教师可组织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关系的比较。例如:通过整数、小数大小比较,得出整数、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通过长方形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的比较,得出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周长公式反映的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周长的关系,而面积公式反映的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
高年级的学生能更多地在事物本质和关系方面进行比较,能较全面地区分数学知识的异同。这时,教师可进一步组织抽象的间接比较。例如,引导学生比较一个数乘以分数和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得出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主要区别在于,“求一个数的几倍”中的“几”是整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几”是分数。从而使学生更有效、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知识,达到化难为易,灵活应用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先要使学生懂得比较必须要有对象,明确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同时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如:
(1)先比较事物的不同点,再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例如,比较应用题的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时,先比较得出用算术方法解时未知数不能参与列式,而用方程解时,未知数能参与列式这个主要区别;然后比较得出两者都是以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常见数量关系指导列式这个共同点。
(2)先比较事物差异大的属性,再比较差异小的属性。例如,学习了各种小数后,先比较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再比较无限小数中的循环小数和不循环小数的区别,最后比较循环小数中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区别。
(3)先比较直接感知的事物,再比较头脑中语言引起的事物的表象。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先通过直观比较得出,再借助于直观建立起来的表象,比较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同类知识归类比较,使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与以前学习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通过具体算例,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这三种知识其实本质是一致的。从而归纳出这些知识内容的本质属性,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及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智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学生更有效、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比较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练习卷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专项练习
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试卷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习题
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习题四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试卷
2012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测试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习题(一)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一)
小学三四年级减法简便计算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算练习题(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检测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习题(四)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易错题练习
四年级数学易错题练习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基础知识归纳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基础知识归纳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练习题(二)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习题(三)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数学中期试卷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练习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习题(二)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