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不可忽视。如何让文章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呢?我认为打造精彩开头和结尾,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以下三条锦囊妙计非常给力。
方法一:化用仿用现代诗歌中的句子。
例:有时候,追寻是一座矮矮的木桥,烦恼在这头,快乐在那头。有时候,追寻是一株亭亭的荷花,丑陋在下头,美丽在上头。有时候,追寻是一杯浓浓的咖啡,苦在外头,甜在里头。(开头)
〔点评〕小作者显然是仿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将追寻化作木桥、荷花、咖啡,贴切生动,别有情致。
方法二:引用诗词加自编,即将古人的诗词巧妙地嵌入自己表达中。
例:追寻是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追寻是剑,一剑曾挡百万师,赢得功名示君前;追寻是水,推动千帆江中舞,万古不绝流。学会追寻吧,朋友!追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快乐点点;追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美丽无限。(结尾)
〔点评〕在文章中引用诗词,可以增加文采,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
方法三:运用排比句,增强语势。
例: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运筹帷幄的将军;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指点江山,豪情冲天的领袖;学会追寻,我们就是那生命之舟的掌舵人;学会追寻,善于追寻,做惬意而成功的现代人。(结尾)
〔点评〕这些整句,读来琅琅上口,抒情酣畅,可使语势增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文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方法四: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花深奥为浅显,使表达形象生动,道理通俗易懂。
例:人生如同一袋核桃,当你发现一个坏了时,你不该恼怒和气馁,而是应该耐心地看下一个,因为在这袋子中,本来就有好有坏,人生中既有痛苦、烦恼又有快乐、希望,我不能因一时的痛苦而放弃得到快乐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靠我们去争取,去发现,去追寻的。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一上《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一上《5、6、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3
北京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
北京版数学一上《位置与顺序》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二上《混合运算》学案
北京版数学一上《位置与顺序》教学设计4
北京版数学二上《平移》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4
北京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一上《5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三上《口算乘法》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一上《位置与顺序》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实践活动》(一)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一上《分类、比较》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一上《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三上《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一上《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一上《1~5的认识》学案
北京版数学二上《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北京版数学二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
北京版数学二上《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二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北京版数学二上《乘加乘减图文题》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