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3
收藏
一、注重培养应用意识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就是说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的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切实感知数学知识之源、数学知识之本、数学知识之用。让学生深切地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新课程的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感知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的活动,从而渗透了数学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注重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新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几代人的生命质量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继承传统学习方式的合理部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访问、收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以及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新课程注重学生思考,让创新走进课堂。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图形与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和改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了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四、注重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原理,形成一定的技能,而必须经历观察、猜想、探索、验证、推理等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为此,就要求我们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课程评价也应建立起配套的评价体系,以推动这方面的进程。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心得交流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一数学排序不等式
高一数学曲线与方程
高一数学统计1
高一数学投影与直观图
高一数学不等式3
高一数学不等式1
高一数学柯西不等式1
高一数学真子集和空集
高一数学待定系数法1
高一数学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基坐标表示
高一数学子集和等集
高一数学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
高一数学循环结构程序框图
高一数学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1
高一数学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2
高一数学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高一数学求曲线的方程
高一数学变化率与导数
高一数学空间向量及其数量积运算
高一数学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数字2
高一数学变量的相关性
高一数学平面3
高一数学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高一数学命题
高一数学随机数的产生
高一数学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1
高一数学空间向量及其数乘运算
高一数学倍角公式2
高一数学不等式2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