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3
收藏
一、注重培养应用意识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就是说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的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切实感知数学知识之源、数学知识之本、数学知识之用。让学生深切地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新课程的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感知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的活动,从而渗透了数学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注重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新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几代人的生命质量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继承传统学习方式的合理部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访问、收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以及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新课程注重学生思考,让创新走进课堂。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解法多样化;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图形与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和改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了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四、注重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原理,形成一定的技能,而必须经历观察、猜想、探索、验证、推理等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为此,就要求我们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课程评价也应建立起配套的评价体系,以推动这方面的进程。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心得交流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六上册数学《圆的面积(1)》教学设计
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及反思
小学数学《圆面积(2)》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优质课老师听课感悟心得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秋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名师数学博客《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六上册数学《圆的面积(2)》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反思和总结
五年级(1)班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反思
《吴正宪—关于儿童数学教育》听课心得
校本研修---“新和初绽”听课反思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圆的面积(一)》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
听评课总结(倍的认识)
听杨靓老师《可能性》有感
小学数学三上册公开课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全国小学数学第十八次学术年会学习心得
小数六上册《圆的周长(1)》教学设计
锦园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常见的量知识点及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老师课后说课 放一点,再放一点
小学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
2018_2019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作业建设规划
小学数学《扇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