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2
收藏
始终觉得,如果每天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地去上课,可能上的数学课会比较枯燥无味吧?又由于听了一些名师的课,听了一些优秀教师的课,渐渐发现,这些课充满了趣味性,也充满了课堂的小幽默。在这些课上,能看到老师的笑脸,也能看到学生的笑脸,于是认为,“一本正经”是上不出一节有意思的课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来一点幽默精神,也需要来一点俯下身来拿孩子们当朋友的精神。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昨天学习了新课“相交与垂直”,教孩子们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需要用到三角板,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把三角板直角的一条边放在直线上,然后另外一条边过直线外的那一点就可以画出垂线。可是个别孩子却始终画不出垂线。原因是他把三角板直角的顶点放在直线外那一点上了,这样,怎么转动三角板也是画不出直线的。我观察到这种情况后,重点强调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应该放的位置,以及画过之后,如何来检验自己是否画出的是垂线,孩子们告诉我,检查一下画出的垂线与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是不是直角就可以了。
善于发现孩子犯错的原因,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
重视学生的问题。在讲“相交与垂直”的时候,有个孩子站起来,问我,“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像这样是不是互相垂直?”边说,他边做了一个双手交叉的动作,并且告诉我他的两个胳膊相交所形成的角是直角。这个问题,他问的非常好,也是大多数学生有些困惑的地方,于是我把他的胳膊相交成的直角画到黑板上,显然这样相交形成的直角不像教材所给的一条横放的直线和一条竖放的直线相交所形成的直角,这是两条斜放的直线相交所形成的直角。
我开始让学生们来判断这两条斜放的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因为在教材里,智慧老爷爷说了一句话:“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学生根据这句话,很快告诉我,老师,它们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提出的一个好问题,往往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疑惑。
拿学生当朋友。那天需要几个插班生去校办照相,办理学籍。我跟孩子说:“你们到了校办千万别说话,安安静静排好队,等着给你们照相就是。不要在那里大声说话,不然,校长该批评夏老师了!”孩子们会意地点点头。果然,在照相的时候,一点声音也没有,很乖地等着照完相才回来。
你拿学生当朋友,学生也会拿你当朋友。
多考虑学生的感受。那天学习“相交与垂直”,遇到了一些难题,我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跟他们说:“这些都是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可是各种形状都有。这不是难为我们吗?真是‘各种画’呀!”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们笑了,他们画的更卖力了!想出各种方法来画这些直线的垂线。
函数课件1
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课件3
不等式及推理与证明课件4
对数及对数运算课件4
倾斜角与斜率课件1
函数的表示方法课件1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2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课件2
圆的标准方程课件1
不等式及推理与证明课件5
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课件2
函数模型应用实例课件1
函数的表示方法课件2
对数及对数运算课件2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课件1
倾斜角与斜率课件4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课件1
对数及对数运算课件3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课件
倾斜角与斜率课件2
不等式及推理与证明课件6
不等式及推理与证明课件2
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课件1
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课件4
导数及其应用课件14
不等式及推理与证明课件3
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课件2
倾斜角与斜率课件3
交集与并集课件1
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课件6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