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2
收藏
新课改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强调教学探究。所谓教学探究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相对独立地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想、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等。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以使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知识的建构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一、重视定义、概念的探究教学,养成探究的习惯
教材中的数学定义、概念是数学的精髓、灵魂,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只有正确地理解定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并对其形成的过程和本质进行探究,才将有助于掌握和运用。
案例1:在映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实施探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
1)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像吗?
2)集合A中的不同元素在集合B中的像是否相同?
3)集合B中的每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像吗?
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不仅把握了映射的本质(即多对一或一对一的对应),同时对函数概念的认识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案例2: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教材中在讲述函数的奇偶性时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一般地,图像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叫奇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叫偶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奇偶函数的定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以下问题的探究:
1)奇函数f(x)为什么满足f(-x)=-f(x),偶函数f(x)为什么满足f(-x)=f(x)?
2)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何特征?
3)f(0)=0与f(x)为奇函数有何关系?
4)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存在吗?存在多少个?试举例说明。
5)奇函数、偶函数的单调性有何特征?等等。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探究不难解决上述问题,这样学生对于奇、偶函数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数学教材中有诸多的定义、概念,这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即时进行数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二、重视例题和习题的探究教学,促进数学思维迁移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示范和启迪的作用,因而例、习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如果在例题和习题教学的一些主要环节上,创设情景,有的放矢地将例、习题设计成探究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并对学生的做法进行归类分析,从单一的求解过程提升到类型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则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驾驭新问题的能力,更大限度地发挥例题和习题的问题探究效能。
案例3:北师大版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第四节“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中,涉及到“分期付款模型”问题。
小华准备购买一台售价为5000元的电脑,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并在一年内将款全部还清。商场提出的付款方式为:
购买后2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两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每次付款金额相同,约定月利率为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求小华每期付的金额是多少?
在师生共同分析并解决此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如下探究:
1)本题可否通过构建数列模型来解决?事实上,只要设第n次还款后还欠款元,则=5000(1+0.8%)2-,(1+0.8%)2-x,由递推关系求出通项并由条件知=0即得,此解法从本质上体现了数列思想的运用。
2)还有其他解法吗?如假设小华每期还款x元,则第一次还款x元,其实质不仅还了x元,而且将还x元再其后10个月的利息也还了,因此相当于还了x(1+0.8%)10元,于是得方程x(1+0.8%)10+x(1+0.8%)8+…+x(1+0.8%)+x=5000(1+0.8%)12,等等。
3)按课本第35页给出的思考交流进行探究。
4)在例3中,指出月利率按复利计算,如果要求月利率按单利计算,结果又如何呢?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每期还的x元是还本金呢?还是还利息呢?如果本金、利息一起还,那么x元中多少还本金?解决上述问题不仅有趣,而且能力要求较高,充分展示了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4:北师大版数学必修5中第二章解三角形,第57页习题2-2,B组第2题: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边长分别AB=2,BC=6,CD=DA=4,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这是2001年安徽省文科的一道高考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连AC或BD,利用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得之,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计算四边形面积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割补法)。以上我们采用了割法,可否采用补法呢?(补成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2)问题中给出的四个数据很特别,结合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你能简解吗?(在BC上取点E,使BE=2,则可证明三角形CDE是正三角形,从而C=60°,不仅简捷,而且明快!)。
3)对此教师还可进一步提出问题:圆内接四边形的面积的表示式具有如此优美的形式,那么对任意四边形当己知四边长时可否求其面积?(不能)。需要增添什么条件?(对角之和或其他条件)。又如何计算其面积呢?此问题可作为课内探究的延伸,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探究。
例题和习题教学是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良好解题习惯的主要途径。实践表明,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技巧,往往难以被灵活运用,而教师摒弃代庖,引导学生不满足于一得之见,设置航标,积极探究,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心智充分地参与,激发兴趣,开发智力,能有效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三、重视教材中“探究”素材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教材区别于大纲版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一定数量的探究素材,开辟了诸如“思考交流”、“阅读材料”、“课题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并独立地设置了“探究活动”,为有兴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应有选择地利用这一亮点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使课内探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的日的。如北师大版数学必修3第二章《算法初步》中第87页的“阅读材料”(物不知数)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课题,材料给学生明确提出了三个探究问题,通过探究,一方面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领略到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聪明才智。又如本章第115页的“课题学习”,这是对本章第二节所涉及内容的补充与提高,同样指出了需要探宄的三个问题,并且通过引入了二进制明确了问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之所在。教材中的探究素材是数学探究不可多得的资源,教师要给予充分地利用,不能以时间紧、内容多为理由而放弃对此的探究,这将让学生失去对诸多富有思想和人文价值的问题的探究机会,不仅偏离了新教材编写的初衷,也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当然,这种探究应当切合学生实际,量力而行,不能花费学生太多的精力。
四、结语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波利亚语)。这正是数学探究的价值所在。在数学探究中,教师应成为探究课题的创造者,为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做好充分准备,并积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堂堂搞探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一个学期能有几节就不错了,但经常地每节课有那么一小段探究还是必要的,且不可为探究而探究。需要指出的是,探究学习不存在固定的路径,也不宜一味地探寻和研究其程序和模式,关键在于对其精神实质的领悟,也许学生的探究成果有时显得简单或幼稚,甚至有错,这并无大碍,重要的是学生能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不断探索
,去体验数学探究过程中执着、不畏艰难、富有理智的创造性思考,培养一种科学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正是数学探究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和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蔡旺庆.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实践与案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教案(9篇)
找规律填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设计与评析
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十几减8的练习课
我会拼图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
5的加法和5减几
准备课
6的加法和6减几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同样多 多些 少些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复习课
《找规律》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练习课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比一比
让合作成为“自我需要”(由一次失败的小组合作想到的)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O的认识
认识图形案例分析
8、7、6加几的巩固练习
十几减9
认识立体图形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及评析(参赛)
4的加法和4减几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