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议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议小学数...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2016-10-12 收藏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力保证。特别是在新版数学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性质,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本文首先从教育实践、文献两方面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已有研究进行概述,以及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并从中发现了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包括问题情境内容的选取不当、问题情境中的师生互动不足、问题情境问题的设置不当、问题情境的评价反馈缺失。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策略:选取适当的问题情境、把握问题开放程度、注意课堂预设与生成、关注反馈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有效性

前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Adolph Diesterweg)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随着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的发展,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鉴于此,创设情境这门艺术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给广大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过去的数学知识抽象化、复杂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等状况,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概括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都在追求创设教学情境。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课堂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因此,研究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一、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存在许多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的现象。下面我将这些问题有效性不足的表现一一地进行阐述。

(一) 问题情境内容的选取不当

情境来源于实际生活。当然有时为了追求情境创设的新颖性、独特性,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创设的情境会与卡通、神话等挂钩。但总的来说,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与生活常识相符的。然而,有些教师片面的追求情境的新颖、独特,不管是否与实际相符。等到实际课堂中,学生利用他们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会提出他们的质疑,不是闹笑话吗?创设生活情境,应该尊重生活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不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与权威不是大大滑坡了。

(二)问题情境中的师生互动不足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任由学生回答,也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教师只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自主学习固然有它独特的优势,但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也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精心选择情境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三)问题情境问题的设置不当

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人,是具有最高智能的人。突显问题是

情境创设的重要目标,因为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但因为对情境材料考虑不周,问题指向不明,使得情境的创设偏离了它的本质。虽然学生参与十分主动、热情很高,但这种积极投入只是行为的行为的参与。由于所提问题缺乏思考的内涵,没有突显教学内容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造成学生不是过分关注于精美的画面、动态的演示,就是顾左右而言他,起主要目标导向的问题被忽略了。看似学得积极主动的课堂实质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学生几乎没有思维参与。

二、策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这种数学活动是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思维实践活动,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数学层面体验和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经历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与思考空间,充足的探索与思考时间,并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外显的数学活动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内在的数学本质,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一) 选取适当的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材料的设置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使课堂与生活相连。一堂好课绝不应该脱离社会生活,教师只凭想象胡编乱造。一堂好课应该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获得有效的认知和掌握独自探索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有一定的阅历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

一要有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应创设自然生动、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二要有生活味。情境创设要紧扣生活和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教学了。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整合,创设出富有生活味的情境。

(二)把握问题开放程度

新课程强调问题的开放性,是因为在传统教学中充斥着封闭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但不是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开放,不顾教学的目标盲目地开放。问题的外延可以很广泛,但问题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开启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现学生的问题需要,在更高层次的平台上生成新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注意课堂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学生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课前充分预设。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是做好预设的第一步。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领会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领会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这样才能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备学生是预设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状况,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思维特征,这样才能备出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

2.课堂关注生成。

新课程注重的是人文内涵,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学习过程,而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备课除了备教案,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学生的思维是富于跳跃性的,他的回答或是反应往往会出现很多课前预设不到的情况。当然这些不确定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成”资源,会让整个课堂教学千变万化,给课堂增添了乐趣与生机。教师较好地处理好“生成”资源,很可能成为一节课的亮点,将整节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以达到提高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和谐统一。

追求课堂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是课堂之需,也是时代之需。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

我们真正了解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性的价值,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试验、改进、提升,才会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才会显着。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