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9
收藏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1、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内容。
3、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能同时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个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情况写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3组气球,每组气球有5个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表示吗?(3个5)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列式:5+5+5=15(个)
5×3=15(个)
问: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可以乘法表示呢?
你们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字吗?
板书:
5 × 3 = 15
因数 乘号 因数 积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图
问:你看了到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你能列式计算吗?
板书:
4+4+4+4+4+4+4+4=36(个) 4×9=36(个)
问:你喜欢那种写法呢?为什么?
小结:
同学们,今天通过我们的学习,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1、P47,做一做
2、练习九,第5、6、7题。
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说出算理后应大胆放手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
3、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
数学脑筋急转弯:渡船
数学脑筋急转弯:排列队形
数学脑筋急转弯:富豪的东西
数学脑筋急转弯:烟鬼抽烟
数学脑筋急转弯:舔冰棒
数学脑筋急转弯:孩子吃饼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袋装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卖玩具
数学脑筋急转弯:学生排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宴会握手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倒拔垂杨柳
数学脑筋急转弯:手指受伤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水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谁亏了
数学脑筋急转弯:切西瓜
数学脑筋急转弯:砸玻璃
数学脑筋急转弯:猫吃老鼠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帽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报纸消息
数学脑筋急转弯:丢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裁缝剪呢料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熨烫衣服
数学脑筋急转弯:四减一等于五
数学脑筋急转弯:超人俯地挺身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买鱼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成语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