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9
收藏
近日,有幸听了一位六年级数学老师的一节课——《分数除以整数》。课伊始,老师就说,请大家拿出提前发给你们的学习任务单(据老师课后说,任务单是提前发给学生的,学生已经全部完成,并且因为是公开课,学生提前到了教室,老师已经检查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进行了二次修订)。接下来,老师分别找了5位学生进行分享,并根据学生分享的情况进行评价。
看似正常的学习活动,却引起了我的思考,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课堂上一切失败和困惑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是呀,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为什么学生分享完了,老师就直接来评价,老师就是唯一的评判者吗?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为什么不让学生进行评价呢?为什么不让学生补充呢?为什么不让学生发言呢?为什么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呢?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老师越是说得多,学生越是不敢说。本节课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一节课,气氛沉闷,没有几个学生主动发言,何谈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通都是一种妄谈。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老师,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唤醒更多的孩子发言,鼓舞孩子们踊跃的发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从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优效课堂。
2007年高三数学模拟试卷(四)
2007届高三小题训练9
2007年市直属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数学试题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卷
北京大学保送生、自主招生笔试试题
第二学期高三(理科)数学期中试卷
2007届高三数学(理科)综合测试(二)
第二学期调研测试高三数学试题答题卷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2
2007年高考预测模拟试卷文科数学2
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高三数学理科试卷
高级中学高三年级第六次阶段考试数学试卷
2007年高三数学模拟试卷(三)
2007届高考数学压轴题预测
第二章函数(一)
2007届高三数学复习周练(一)
2007年高考数学训练1
高级中学高考冲刺卷高三数学组
高级中学高考数学冲刺试题(一)
2007年高考数学周练试卷(四)
2007届摸底考试数学试卷
第六章《不等式》
二项式基础过关练习
2007年高三联合试卷数学
崇文区统练(一)高三数学(理科)
2007年高三五模数学试题
德州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题(文科)
第二章函数(二)
2007届高三阶段检测数学试题
第二学期阶段考试高三数学试题(理)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