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7+30=73”引发的思考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由“7+30=73”引...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由“7+3...

由“7+30=73”引发的思考

2011-07-20 收藏

由“7+30=73”引发的思考

前一段时间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同组老师普遍反映,对于一位数在前、整十数在后的加法算式,学生错误率较高。比如:7+30=

7

3、4+50=45等。通过调查、了解,分析得出原因:有些学生把上面两道算式看成70+3=

7

3、40+5=45,导致计算结果有误;也有学生受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在前)的加法算式的影响,比如:30+7=37,40+3=43,从而得出错误结果。找到原因后,再作深入分析,发现第一类错误主要是由低年级学生知觉的模糊性与不精确性所导致。而第二种错误,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学生对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在前)的加法算式已经形成一种“内隐的算法”,7+30=73就是这种“内隐算法”负迁移的结果。

找到病症有利于好下药。通过教研组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对于第一类错误,教师可组织不同形式的练习予以矫治。

(1)出示题组:7+30=,70+3=,让学生计算后进行比较,发现两道算式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有数字“7”“3”“0”,不同的地方在于“7”和“3”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采用“我当小医生”的游戏形式进行练习。出示几道同类型的错题,让学生扮演小医生分析错在哪儿,错因可能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找到出错的原因,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第二类错误是由于学生“内隐算法”的负迁移,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借助直观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抽象出算理。进而在学生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从直觉、内隐的计算方法过渡到理性、清晰的计算方法,最终形成计算技能。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各色错误中找到出错的内在原因与机理,进而对症下药;或者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易错的关键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的错误作出正面的干预和影响,防患于未然,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