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冷思考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关于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关于数学教...

关于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冷思考

2012-03-20 收藏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某些教师对课程理念方面已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的落实中存在着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照猫画虎的问题,表现在数学教学中重视问题情境创设,轻数学化训练;重合作交流,轻自主探索;重学生主体,轻教师主导;重电脑课件演示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轻教师的讲述、提问、语言与板书等传统教学媒体的运用。这些重形式、轻实质的教学行为虽然只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直线”的概念时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直线。出示图片,如铁轨、行进的队列等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教室内排起方阵,横竖成行,以体验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分别进行以下活动:

①教师让一个学生起立,要求与该学生共线的学生起立。最后教师总结:因为每个同学都可以与该同学共线,所以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②再让两个学生起立,凡与这两学生共线的起立。教师总结: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③最后要求三个学生起立,凡与这三学生共线的起立。教师总结:过三点的直线不确定。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某些教育学老师的观念看,本节课这位教师贯彻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如能够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组织学生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因此,给本节课带来一片叫好之声。然而从数学的观点来分析,这节课很不严谨。由于教师自身数学素养的缺失,没有处理好情境的“数学化”。这种追求数学学本质以外的表演课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味,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是对数学教学活动的亵渎。

二、问题的分析

首先,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直线的本质属性。虽然直线是不定义的概念,从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来,人们曾经试图对直线进行定义都没有成功,但是它的一些固有属性,如是由无穷个点组成的一个连续图形;两端可以无限延伸;很直;无粗细可言等应当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次,这位教师不了解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不了解情境的局限性,不能从数学认知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抽象。比如,在本节课中,该教师所创设的直线有关问题情境和直线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以下矛盾:

1.从有限与无限这对矛盾上:情境中描述直线的队列是由有限个人组成;而直线是由无限个点组成。

2.从一维空间与三维空间这对矛盾上:情境是三维立体的;而直线是一维的。

3.从连续与间断这对矛盾上:情境是间断的;而直线是连续的。

4.从具体与抽象这对矛盾上:情境是既有宽度又有高度;而直线没有宽度。

5.从特殊与一般这对矛盾上:情境只给出了一个原形;而直线是许多原形形式化抽象。

6.从近似与精确这对矛盾上:情境高低不平,定义粗糙不严格;而直线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很直”。

7.从现实与形式这对矛盾上:情境的队列在生活中存在;而直线在生活中却是不存在的。

[page]-->

三、对问题的思考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是个别孤立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新数运动中,一位老师在教学“集合”的概念时,分别让男生、女生、白人学生、黑人学生起立,说明男生、女生、白人学生、黑人学生分别组成了集合,一位学生回到家以后,父亲指着一堆土豆问能不能组成集合,孩子说:“不能!除非它们都能够站起来。”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笑话,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真实的情境呈现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数学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营造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教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与测量,以获得知识,用熟悉的生活实例说明数和形的特征,说明法则与公式的由来。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感悟数学:看到数学起源于现实,看到数学应用于生活,感知到数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猜想化、形式化的刻画,进而认识数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2.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数学化”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强调创设情境,不是说数学等同于情境,再好的情境都有它的局限性,它不像数学概念那样准确与简洁。曾经听过角的概念的教学,老师出示钟面创设情境,要求学生找出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当学生指出时针与分针是两条线段不能组成角时,老师只能张口结舌。与上例直线一样,现实情境的有限性难以描述抽象概念的无限性,现实情境的离散性难以表达直线的连续性。由于数学“是忽略了物质的具体运动形态和属性的抽象结构与模式”,教师要善于提炼情境中包含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所谓“数学化”,简言之,即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将实际材料组织起来。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重视数学与外部的联系,而且特别要重视数学内部的逻辑联系。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教学不要教孤立的片段,应该教连贯的教材。”

创设问题情境的学习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严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既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又有利于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发现的拟真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在以上“直线”“集合”和“角”的概念教学中,都有一个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数学模式之间“数学化”的提炼过程。而数学化的过程不同程度经历辨别、分化、类化、抽象、检验、概括、强化、形式化等步骤,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数学化。

3.防止负情境

低级庸俗与科学性缺失的情境实际是一种负情境。我们曾经见过这样的案例。

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唐诗,当讲到“柴门闻犬吠”时,要求学生创设情境,模仿大狗吠、小狗吠、单狗吠、群狗吠,教室中一片狗吠之声。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假分数》的时候,她为了体现新课程“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母亲的年龄大,还是儿子的年龄大?

生:母亲的年龄大。

师:如果“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大”,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师:好的。既然“儿子的年龄比母亲的年龄大”是假的,那么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根据概念的定义规则,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同,否则就要违背了“定义应该是相称的”这一规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该教师犯了“定义过狭”的逻辑错误,即属加种差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不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也同样是假分数。如同负数比零要小,负情境要比零情境的教学效果更差。

此外,形式主义也是当前创设情境的大忌,也是一种负情境。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等可能事件》时,它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刻意地用电脑课件去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地位从操作主体变成局外看客,把数学教学的直观性从最强的“实物直观”降低为等而下之的“影像直观”。

在数学教学中,当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时候,若用屏幕上有限的“形象”代替了启发学生的数学“想象”,用屏幕上个别的“具体”取代了启发学生的数学“抽象”,用屏幕上的快速推导,取代了板书教学中边写边想师生互动的逻辑渐进过程,反而会减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page]-->

四、问题的解决

回到开始的问题,本节课教学的直线是初等几何的一个原始概念,是定义其他几何概念最初的出发点。在D.希尔伯特的公理化体系《几何基础》中,直线是从现实原型中直接抽象出来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的基本性质是用一组公理来表述的。

首先,必须明确“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有三个要素:直;无粗细可言和无限延伸性。“直”可以通过教具演示、通过与“曲”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作如下演示:取出一根绳线,用两手握着绳线的两端,先使其成悬链线,再将它拉直,让学生体验“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墙角线以及黑板与墙面的交线认识直线“无粗细可言”。虽然以上列举的绳线、墙角的交线都不是直线,但通过他们的演示分别显示了直线的部分本质属性。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还要进一步增强直观,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以增强对“直线”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可以设计如下方案:

1.用直尺在黑板上的两点间画线。用拉紧的粉线在两点间弹线。同时,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两点间画线。指出:这样画的线都是线段。

2.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线段是直的(而不是弯曲的);线段有两个端点;通过“肉包子打狗”的趣味演示:狗要获得前面的食物,所走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为什么?由此得出“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形象风趣的比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画有各种线的卡片,让学生辨别: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4.让学生从周围环境里找出线段。

5.让学生将画出的线段向一方延长,再延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射线;线段向两方无限延长得到的图形叫做直线。从而认识: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直线没有端点。

6.要求学生用直尺画直线,过一点画以及过两点画。获得“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先通过直观教学认识有限的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活动,画图操作和想象,认识无限的图形。无限的概念运用直观教学难以奏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把握。

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但不能处处都强调机械地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理智的引路人”,以科学的精神,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数学能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