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011-10-19 收藏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朝阳小学王鸿君————

【案例再现】

教学实录:

出示中国和美国1984——2008年奥运会金牌数折线统计图,了解信息。

1、师:从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说说图中表示的信息。如:各部分名称;最多(少),变化情况等等。

2、师:假如要比较两个国家的金牌数,可以怎么办?你觉得比较起来怎样?

生1: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国家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及每届奥运会的金牌变化情况。

生2:这样虽然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变化情况,但是两个国家之间不容易相互比较。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较两个国家之间金牌数的变化趋势呢?

生1:重合。

生2:把两个统计图画到一起。

师:怎么才能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呢?是简单的重叠呢?

生3:不是,我们可以先在这个空白的统计图上画出中国的,再画出美国的。这样就可以了。

师:你说的真好,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图吧。

(展示一个没有图例的复式统计图)

3、师:对这个复式统计图,你有疑问吗?

生:我看不出哪一条线代表中国,哪一条代表美国。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到这个统计图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可以给统计图加上标题。

生2:可以用不同点表示不同的国家。如用圆点表示中国,方点表示美国。

师:那我们还是不知道,每个点代表什么意思啊?

生3:可以在统计图的上面告诉大家圆点表示中国,方点表示美国。

师:你说的不错,这个呢就叫做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其他人各种点代表的含义。

4、师:像上面画好的这种统计图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出发,先向学生完整呈现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图,从而通过老师的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课前准备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对教学本质进行了深刻领悟。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知识点的顺利进行,可以准确的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走出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全面指向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心理学中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开课时,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较两个国家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数时,自然引出将两个统计图放在一起,进一步分析如何放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学中,我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知识的脚手架,还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探究、相互学习,达到思维一致的一个过程,从而师生双方相互共享这个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发挥。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在完成画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耽误的时间较多,个别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毛躁,画出的图不规范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