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2
收藏
今天带领孩子们学习了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锐角和钝角》一课。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角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角可以比较自如地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认识了一类特殊的角直角,它应该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象,而这正好是区分锐角和钝角的基础所在。所以,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完全建立在以直角概念为基础,以角的大小判断为手段的认识过程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分辨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2、让学生感觉这三种角的不同点。3、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举例。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教学。
一、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锐角和钝角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在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说出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然后电脑显示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通过对角和直角的观察和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本节课的教学。认识完锐角、钝角后,让学生说说教室、生活中哪有直角、锐角和钝角。学生们思维活跃,说出了很多角。
二、注意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突破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的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感觉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我让学生做了如下操作:1、用准备好的纸折出直角、锐角和钝角。2、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3、引导学生利用活动角分别摆出这三种角,进一步沟通三种角之间的关系。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讨论、验证解决问题。
如在判断一个和直角很接近的角时,学生之间产生了争议,有的学生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抓住这个时机,问学生,怎样才能证明谁说得对?学生回答:验证。于是我指名一位同学台上按判断角的三个步骤进行验证,最后发现比直角大了一点点,说明是一个钝角,判断正确的学生顿时欢呼雀跃。我趁热打铁说,通过这道题,大家明白了什么?学生总结得出,有的角仅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是什么角,这时候就要用直角来进行验证,不能随便下结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认真,才能做好。通过以上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会判断角,更重要的是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使学习得到了一个升华、提高。
沪教版数学二年上册《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同步练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百分数的应用(一)》同步练习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一)》同步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建议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锐角和钝角》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堂实录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自测卷(2016年北师大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一)》同步练习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角》教学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说课稿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一)》同步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模拟题(2016年)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分一分与除法》教学反思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同步练习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锐角和钝角》说课稿
2016年秋一年级数学上册2单元测试题(青岛版)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