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2
收藏
本课是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5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针对孩子们喜欢比赛的心理,结合本班评价机制,创设了夺星赢笑脸的比赛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的四轮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参与,积极比赛,从而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5的乘法口诀,并进行了齐背、抽背和口算题抢答。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针对较难的几句口诀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较大,积极性也较高。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了第一轮比赛口算。由于有复习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比赛题目,顺利的夺得了第一颗星。就连平时反应较慢的几个同学都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第二轮比赛是看图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练一练两幅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解题思路。再引导学生对两道题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当发现第二幅图,有个学生的列式居然是24=8时,便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对他的想法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也学得更透。
第三轮比赛是比大小。学生独立解答后,我针对个别题目进行了点评和适当的拓展。如,由95=59拓展到口口=口口,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在处理55○5+5时,我问:为什么55> 5+5?有人说:因为左边是乘法,右边是加法。我反问:是因为乘法比加法厉害吗?学生们纷纷说:不是。不能看运算符号,要算。我就嘎然而止。此时,如果能再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来反驳他的说法,会更有说服力!
第四轮比赛是一道有难度的应用题,因为它隐藏了三个问题,学生必须找到这三个问题才能着手解决,因此我给它取名为挑战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的成功基础上,体验更大的自我挑战,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引导学生理解了问题他们各需多少钱?中各的意思,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容量太大。如果将此题放到下节课解决,再设计两道开放题,如,口5=口5,5口=口0。这样,既进行了思维的训练,又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度。
高三数学第一轮课时复习题3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19
高三数学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复习题5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15
高三数学不等式复习题6
高三数学不等式复习题2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10
高三数学不等式复习题3
高三数学第一轮课时复习题8
高三数学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复习题6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24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9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2
高三数学导数极限复习题7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7
高三数学不等式复习题4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20
高三数学导数极限复习题3
高三数学单元验收试题11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17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13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4
高三数学第一轮课时复习题5
高三数学导数极限复习题2
高三数学导数极限复习题4
高三数学第一轮课时复习题7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12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单元训练题1
高三数学第一轮课时复习题4
高三文科数学课时复习题16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