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2
收藏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即分一分的实践活动),经历从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故事引出问题:猴妈妈要把8个桃子全部分给他的两个猴宝宝,有几种分法?请大家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愿意动手分),通过全班交流,列出各种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两个猴宝宝都满意?说出你的想法。(每个猴宝宝分到的桃子一样多)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随意分到分到同样多。 在参与这些操作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即平均分的认识。
3.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在小猫分鱼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帮助小猫解决12条鱼,4只小猫想分到同样多的鱼,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呢?小组4位同学分别扮演4只小猫、用12根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汇报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过程,说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结果。感受分法的多样化与答案的统一性 。这既尊重了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等的差异,又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分鱼的过程和结果。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为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
小学生须知的数学文化之田忌赛马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一)》教案
小学数学文化之数学计算工具的发展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有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小学数学文化大全
经典数学文化之最大树龄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二)》教案
小学数学教研组长2015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教案
教师《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数学教研组长2016春季下学期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6春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动脑又动手 思维有提高
2016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3正方形》教案
苏教版2016—2016学年度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2015
2013小学数学文化-数学魔术家
实施有效教学设计 保障有效课堂教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二
关于奥数由来的小学数学文化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设计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关于数学名题的数学文化大全精编
数学教学生活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