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9
收藏
这节课是在学过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之上来展开学习的,由于两位数除多位数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取近似值来说,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接触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近似值,在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时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学习过,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确的得出积的近似值,综上所述,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在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如何。
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随后让学生进行自学、检测、后教、总结方法、当堂训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不熟练造成的。无论是自学检测还是最后的当堂训练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造成课堂显得不是太流畅,有点拖沓,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是太高,课堂效率不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的计算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商,这就为学生发现、总结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碍,最终使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偏离,学习目标偏离,造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没有完成。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学生授课,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如果课前能够和对方老师进行交流会更好一点。
2、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对学生进行复习。洋思模式一般是没有课前导入和复习的,所以在设计时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如果在自学指导里边能够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回忆,效果会好一点。
3、在习题的设计上,设计的有点难,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习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在习题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所以习题的设计不易太难,能起到它该起的作用就可以了,习题太难则容易喧宾夺主。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1~5的认识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2.8、9的认识和加减法第2课时》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6、7的认识和加减法第4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八)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6、7的认识和加减法第3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现状与改善对策
学习素养小学生数学论文
网络教室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案(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九)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案(四)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2.左、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2.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策略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6、7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二)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第4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四)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8和9的认识》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
在线试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五)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 》教案(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案(五)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10的加减法》学案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