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7的乘法口诀及求商(二)》说课设计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7...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7的乘法口诀及求商(二)》说课设计

2016-09-02 收藏

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处在低年级阶段,心理素质和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因此太过文字的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该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趣味习题,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做了下列教学目标的确定。

1、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

2、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技能目标)

3、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过程与方法目标)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端正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通过讲解七星瓢虫是益虫,让孩子要有爱心,懂得爱护瓢虫。(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动手数),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习题练习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是:合理应用电子教手段,通过多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学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心理渐趋稳定,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出现竞争意识。因此,学法上我会采用。

(一)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在作业练习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学生自编口诀,并给与适当鼓励、表扬。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

回顾已学1~6的乘法口诀,从展示七星瓢虫图片过渡到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第一部分(知识获取)

1、首先出示准备好的七星瓢虫图片,数一数,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黑点 。

2、提问

①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就是1个7,2只七星瓢虫身上是几个7相加?鼓励学生列乘法算式。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 73=21 37=21 三七二十一

②如果有3只7星瓢虫、4只7星瓢虫7只7星瓢虫,各有多少个黑点 呢?

③完成给出的附表,

黑点的点数 : 7、14、21、28、35、42、49

第二部分(归纳总结)

1、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编出乘法口诀。

2、板书:《7的乘法口诀表》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巩固提高 灵活运用

出示课件

1、对口令。

同桌相互问答,然后抽学生回答,说说利用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的。 (强调可以有两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并且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2、孔雀开屏

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填写,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如何得到的答案,强调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计算。

3、拓展练习

准备一张日历,让学生观看并且说明一个星期有几天,然后以此类推,说到七个星期有几天,让学生说出算式和应用口诀,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运用。(鼓励表扬,发扬榜样,竞争作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高兴的事儿? 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儿?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图画和故事情境中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