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材分析及建议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材分析及建议

2016-08-31 收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除法的认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30-35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平均分。

第二段,第36-3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除法。

第三段,第39-41页的练习四。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每份分得同样多。

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个部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每份或多或少,一是每份同样多。对于后者,不管怎样分,只要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平均分是除法的物化形式,让学生能认识到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在编排中,先让学生分6个桃,通过分和比较,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接着让学生试着把8个桃平均分,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分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分法可以不同,只要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在分一分的第四个例题里,要求学生把12枝铅笔平均分。学生之间分的过程、分的结果不尽相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里让学生再次操作,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认识平均分。

2.充分操作,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感性经验。

除法的含义是表示把一些东西分成相等的几份。如果在认识除法前学生能明确什么是平均分,不仅对理解除法有益,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抽象算式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教材在学生认识除法之前先安排4道例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经历:①知道平均分,初步接触平均分的分法;②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④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知道怎样平均分;从而获得平均分的直接感受和体会,也为认识除法积累了感性经验。

3.认识除法,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活动。

因为反映平均分本质特征的数学方法是除法,所以认识除法要结合平均分的活动。

教材第36、37页的例题教学都分成三步:①设计具体场景提出问题;②让学生经历平均分活动或思考过程;③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这一抽象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初步认识除法。

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练习里,也安排了生活场景和现实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然后写出算式,从而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并为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

另外,教材在安排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时,都是先安排每几个一份地分,再安排按分成几份平均分。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编排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一部分的教学都分成两种情况,而是为了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把握住平均分及除法意义的内涵。

4.题组联排,在比较中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练习四中采用题组的形式编排,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联排,便于在比较不同分法的基础上突出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二是为了进一步沟通平均分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通过平均分作为除法的物化形式,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三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把握,教材在第40-41页的第7、8、9题中安排了相应的乘法内容,通过乘、除法的对比,促进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的进一步认识。第10题的设计则将乘、除法知识的整合与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用于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