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1
收藏
二年级上的教材中设计到了学生要学习的两种新的运算,一种是乘法,还有一种是除法。在乘法的教学中,重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那除法是否只是乘法的一种相反运算呢?除法在学生的理解中已经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平。
学生学习除法的直接基础是乘法含义及刚刚学习的平均分的含义,重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我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段。
(1)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2)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表示;
(3)教学除法的相关名称。
一、关键词平均分
除法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教学除法时,我是紧密联系了生活,以生活中乘缆车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将6个人,每两个位一组来分一分,分到了3组。通过分的过程,让学生找到除法的来源。原来把一些物体的数量,每几个为一份,这样过程可以写成除法。这是平均分的一种方式。
在平均分中还有将一些物体,平均分为几份的方式,教材中利用了教师分发铅笔的情形,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也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这样平均分的过程也可以写成除法的。
在学生学习完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除法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学生说几分主要的感觉:除法和乘法相反,计算起来想乘法口诀;除法是分的。教师追问:是随便分吗?学生回答:是平均分。
二、过程和结果与算式的统一
除法是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表示方式,但是这个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统一,也比较令人头疼,有的学生在看图写算式时,会把过程与结果弄反。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在这几个学生的脑海里没有分的过程,只有分的结果。所以,课上我分几步出示填空。让学生根据题意操作,进行平均分,分好后请他说说是怎样分的?按照怎样的要求在进行平均分,分得的结果是什么?
在进一步讨论除法算式中,我们着重讨论了被除数表示的是什么?(一些总的数量),除数表示的是什么?(平均分的标准),商呢?(平均分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几个课时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了根据同一副场景图写出相关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适合小学一年级孩子做的口算题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跳伞表演》习题
一年级数学《8、9的加法和减法》习题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5以内的加减法》习题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合与分》习题
一年级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口算题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最喜欢的水果》习题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顺序》习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综合口算题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搭积木》习题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买铅笔》习题
一年级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题
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题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数铅笔》习题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1-5的分与合》习题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比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习题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11-20各数》习题
一年级数学:《美丽的田园》习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物体分类》习题
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习题
一年级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口算题
数学一年级:《6-10的认识》习题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11~20各数》习题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6、7 的加法和减法》习题
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减法口算练习题
新课标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习题
北京某小学一年级数学口算强化训练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