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1
收藏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呵呵!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三角形教案5
二次函数的性质教案4
中心对称学案
二次函数教案3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6
二次函数教案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7
太阳光与影子教案
二次函数教案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案4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7
你能证明他们吗教案3
二次根式教案3
分解因式法教案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案2
圆周角教案6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4
二次函数的性质教案5
二次函数的性质教案1
圆周角教案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
中心对称图形学案
二次函数的性质教案3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3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3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5
圆周角教案1
你能证明他们吗教案5
你能证明他们吗教案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