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赏析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北京版数学...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赏析

2016-08-26 收藏

惟有基于儿童、基于数学,才能实现学生学业与教师发展的最大化,这是曹培英关于学本课堂的倡导。而俞正强老师的平均数一课,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基于数学凸显概念本质

大多教师已实现平均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从算法水平理解平均数,转变为

从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 那么,从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究竟指什么?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即具有敏感性、平均数介于这组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等等,可能应该是这一概念的统计学本质。如何让三年级儿童理解这些数学本质,无疑成为老师们的最大困惑。我们来分享俞老师的教学重心与教学策略。

1.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俞老师以一位小朋友跑50米有5次成绩,怎样向老师汇报为问题任务展开教学,

学生寻找的是能代表这5次跑步成绩的数,任务一经布置,已然为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为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奠定了心理基础。寻找能代表这5次跑步成绩的数的过程中,更是将代表性这一本质凸现得淋漓尽致。

2.体会平均数的值区间。

寻找代表数这一任务过程中,15秒太慢、10秒太慢、可能是12秒、可能是14秒、可能是14秒和12秒的中间数,学生们对代表数的区间大小有了充分的讨论,于是平均数的大小估计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很好的落脚点。

3.强化平均数的虚拟性。

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值,而是一个虚拟值这一数学本质?我们来看课堂中的精彩对话

14秒、12秒都可以,13秒可以,是14和12的中间值,14、13、12哪一个是他的正常水平?13秒没跑过,13秒正好是不快也不慢,但13秒他从来没跑过这个成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