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收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准备课2课时
2—3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9课时
4—9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6课时
10分一分、认识物体5课时
11—1311—20各数的人数7课时
14—1620以内的进位加法8课时
17—1920以内的退位减法9课时
20总复习4课时
以上即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暑假数学思维训练班 真的对孩子好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同步练习——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训练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课后练习——第八单元
2015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同步练习册
沪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分类》练习题
2016年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新苏教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谁跑得快》
趣味数学实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练习作业
一年级数学暑假思维训练题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日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随堂练习
2015学年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练习题
2015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同步试题
2016暑假五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6暑假二年级数学口算题闯关练习
2015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学期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同步练习题:2015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随堂练习作业(长方形和正方形)
北京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角》教案
研究考研数学典型例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后练习《认识几分之一》
2015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练习题(人教版)
15-16学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后练习(第七单元)
六年级数学2016暑假试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可能性练习作业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