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
收藏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不错。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正确率也比较高。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集体检查也就是一边指竖式一边说算法提高准确率,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本想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但缺乏具体的操控办法,有时课堂显得乱,只管自己说,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发言,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2提取公因式法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同底数幂的乘法(二)课件PPT(浙教版七年级下)
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件PPT(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七章分式的复习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6.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2)课件
同底数幂的乘法(三)积的乘方课件PPT(浙教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5.5整式的化简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复习课)课件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1(浙教版七年级下)
7.2分式的乘除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5.2单项式的乘法课件
5.1同底数幂的乘法(2)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5.2单项式的乘法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下因式分解(2)
4.2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1(浙教版七年级下)
6.1因式分解课件1(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7.3异分母分式相加减(2)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7.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课件
5.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单项式的乘法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年级下7.1分式的基本性质(2)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7.4分式方程(2)课件
6.1因式分解课件2(浙教版七年级下)
可能性的大小课件PPT(浙教版七年级下)
5.1同底数幂的乘法(3)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浙教版七下5.1.2同底数幂的乘法(2)课件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复习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6.1因式分解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
5.1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件PPT(浙教版七年级下)
4.2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件2(浙教版七年级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