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4
收藏
一、教材分析和地位
《认识角》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由于孩子们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叫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本着尊重教材的原则,结合本班实际,适当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教材原有资源进行教学。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接下来,我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游戏互动,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将利用小棒与学生一起动手游戏,由四根小棒摆的的正方形到三根小棒的三角形,再到两根小棒的角,这样设计2个目的 一是复习旧知平面图形,第二,让学生在游戏环节的变化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然后通过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起生活中常见的角。然后再让他们拿出事先在桌上准备好的这些平面图形卡片。找角,指角,摸角。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触摸角,经历尖尖的感觉、直直平滑的体验,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同步题二棱锥
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模拟试卷(一)
《样本与总体》单元测试题
199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初三(上)数学期末试题
2006年北师大实验区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初三数学综合练习(三)
2000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卷
初三几何期末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初三数学阶段测试B卷
初三(五四制)数学期中复习综合题
初三数学专题(六)—圆二
《圆》测试题
同步题库三正、余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初三数学综合练习
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
初(三)上数学考试试卷
初(三)上数学试卷
相交线(二)
初三数学易错题联系集锦
初三数学试题
初三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
九年级数学升学模拟考试
初三上期末综合基础复习题
2000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解答
初三数学阶段测试B卷二
初三数学复习测验(函数与方程)
2006年白云区初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初三数学综合练习(一)
初三数学期中复习综合练习(一)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