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北京版六年级上册《线段...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北京版六年...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反思

2016-08-23 收藏

直线、线段、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以后的几何知识教学活动中容易混肴的知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以前是五年级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线段、直线、射线三者的区别作为一起来让学生加以区分掌握。足以说明学生建立三者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三个概念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在这组教学活动中,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直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利用观察实际操作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概念及意义,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意义。《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看一看,认一认,画一画,引出三者的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因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理念。

成功之处:

1.在学习活动中构建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是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数学知识的获得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出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可得到一条线断的描述性定义,并告诉学生什么是端点,指出线段有两个端点,指出怎样表示一条线段,(出示课件)。在认识直线上,用图示与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引出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的直线概念,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无限延长就是好长,好长,长得无止境的意思。怎样用图形表示直线,出示课件。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出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的特点。在认识射线上,通过观察,引出射线的概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区分三者的关系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教学活动要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动手参与,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差生的学习,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能成功。所以我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节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做、理解逐步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

3、课程在不断改革,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独立去发现线段、射线、直线的不同,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例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通过看,画、数,由浅入深的逐步形成线段的概念,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开创能力,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射线与直线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己观察与实践,知识面扩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整个教学的设计意图,同时在活动中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不足之处:

教师的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不够完好,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学任务得以实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完成新课标下的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困惑的事情,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深思、探索之处。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钻研、探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