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收藏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变情境创设为直奔主题。
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已有了1-8的口诀的理解和编制经验,许多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这节课我先和学生对口令检查1-8的口诀。接着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大家猜猜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呢?这样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来探索9的口诀是哪几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变教师的讲解为学生探索和交流。
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虽然在没有教之前学生都知道9的乘法口诀是哪几句,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每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说说口诀的意义,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口诀的意义。当学生把口诀编完以后,就提出如下要求: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学生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三、变机械记忆为有意义学习。
如何指导学生记住9的口诀呢?本节课在让学生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每一句的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欣喜的是我的学生都能发现各条规律,如相邻的每两个积都相差9;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积的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为9;除第一句外,其他上下两句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反,学生说了很多规律,他们比我预想中好很多。在学生们找到这些规律后,我让他们小组两个对口令,当我走到他们中间去看他们记的如何时却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找规律,但是用上规律记口诀却还是有些反应慢。我告诉他们老师还有一个记住9的口诀的好方法,你们想不想学呢?学生们很好奇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我给他们演示了手指记忆口诀。指导学生如何用手指来记9的口诀,学生们都很喜欢这种方法。
浙教版八下6.3正方形课件1
浙教版八年级下6.2菱形(1)课件
浙教版八下5.1多边形(2)课件
浙教版八下5.7.2逆命题与逆定理课件
浙教版八下6.3正方形课件2
浙教版八下5.1多边形课件
浙教版八下5.7逆命题与逆定理(2)课件
浙教版八下3.1频数与频率(2)课件
浙教版八下频数分布折线图课件
浙教版八下6.1矩形(3)课件
浙教版八下3.1频数和频率课件
浙教版八下5.7逆命题和逆定理课件
浙教版八下6.3正方形课件4
浙教版八下6.2菱形(2)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下3.1频数和频率课件
浙教版八下6.3正方形课件
浙教版八下1.1二次根式课件(张利芬)
浙教版八下3.2频数分布直方图课件2
浙教版八下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课件
浙教版八下6.2菱形(1)课件
浙教版八下6.1矩形(1)课件
浙教版八下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下6.2菱形(2)课件
浙教版八下3.3频数分布折线图课件
浙教版八下5.1多边形(3)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下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课件
浙教版八下二次根式复习课件
浙教版八下第6章特殊四边形的复习课件
浙教版八下3.1频数与频率(1)课件
浙教版八下3.2频数分布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