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收藏
成功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教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当然这时需要教师灵活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教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
不足之处: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练习,并且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课前稍稍的进行少量的介绍与渗透。为自己节约时间,可以多加倍的练习。学生学习画线段图可以在练习课中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必须是准确、恰当,过度要注意承上启下。这是我在设计这节课后的反思,希望老师多提意见。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介绍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3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5课时)
《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7课时)
一年级下册疑难问题解答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7课时)
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4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3课时)
“第九单元统计”介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3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4课时)
一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设计(第2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5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认识图形(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介绍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认识图形(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介绍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认识图形(二)》第三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第七单元 找规律》介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8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