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收藏
前后经历了两次试教,呈现的这节教研课让我很有收获。
成功之处: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计算教学更是如此。
1.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210=20这个算式,10+10=20;
2.验证口算方法的过程
3.知识的迁移:例如:29=18,18+2=20,想到9个2是18,10个2就是20.再如: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到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 以上的设计使学生自主的借助旧知,解决新知。
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策略。
二班的学生聪明、思维活跃,很善于提问。在本节课,学生出现了五种解题策略。
1.用加法算;
2.竖式计算;
3.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分解法;
5.运用口算方法 我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解决210=20这个算式时,前两次试教中,在这个环节没有出现用口算方法解题的策略,而这次学生直接提出了用21=2,再在2后面添一个0的口算方法。我大胆的改变了教学环节,设计在例1中的问题二才出现的,引导学生经历并发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就学生思想的提前而提前处理了。我觉得尽管变动了教材,但是更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扎实,学生掌握较好
尽管本节课的习题量很少,还有两道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处理,但是,学生对口算方法掌握的很好,所以在练习中以及课后作业的反馈中,都有很好的表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体现。
四、三维目标的达成,使知识呈现有了深度和广度
不足之处:
1.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本节课有几处突发事件真的是我始料不及的。两次试教中从没出现的问题居然接踵而至。例如:在情境导入环节,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前两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口诀出现,第三名学生就提出了310=30,我没有抓住机会,遵从学生的认知,而是又回到教材的原点。
2.对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有限,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不够
刚刚提到学生出现的五种解题策略。学生出现用竖式计算,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其实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契机,我简单、生硬的否定不仅仅抹杀了学生的一腔热情,更暴露了我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宏观的把握知识点,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并完善的。
3.难点的突破还有些牵强口算方法的提炼有些突兀,如果分步骤引导,多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会有很好的锻炼。
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程,在第一节试教前,我也在网络上查找了以上关于计算教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可是,只有在上课之后,认真反思之后,我才真正对以上标准中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把计算学习活动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这正是我在这节课上真正要体现的。 生成的课堂是灵动的,对教师的要求是高标准的。为此,我还需不懈努力。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名师点评中考数学:题型不陌生 高分不易拿
上海中考数学使用答题纸的八个规范
利用旋转的基本性质进行几何证明
利用特殊值法巧解中考数学填空题
初中数学几何辅导: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名师指点数学复习八大策略
初三备考数学篇:学好数学需要上好三类课
名师指点中考数学复习八大策略
数学辅导:利用旋转的基本性质进行几何证明
中考数学复习的几点建议
介绍常用数学解题方法
名师支招:中考数学备考的9个要素
中考零距离辅导
对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思考
从最近三年试题看上海中考数学命题导向
应对中考数学有“妙招”
数学:针对重点、难点集中练习
中考考前复习的方法
名师点拨中考数学:注意“分段得分”步步为营
解析中考数学中应用性试题
喜欢数学游戏的莱蒙托夫
中考前备战问专家:“数学生活化”有增加趋势
中考数学:注重创新思维
中考数学指导:锁定“三轮复习”
中考数学应试技巧
看上海中考数学命题导向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数学
细节是中考数学成败关键
与高一新生谈数学学习
数学辅导资料:初中代数公式教学四模式(一)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