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优化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优化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优化

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优化

2016-08-11 收藏

[摘要]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教育内容有效地衔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自主锻炼能力,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数学思维模式的转变,还可以为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总结了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的优化对策,为幼儿园向小学转变过程中的数学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对策

作为幼儿启蒙时期的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幼小教育中数学教育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过渡到了以正规的教学为主的学校环境,这对初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幼儿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更需要小学、幼儿园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工作。因此,剖析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应对措施,既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有助于减缓幼小数学教育衔接的坡度与难度,使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一、国内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较为丰富,李小培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1]。栾萍萍2011年分析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小衔接的单向性、幼小衔接表面化和片面化和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2]。翁飞燕2012年以课程为突破点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为实例支撑,说明了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构建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3]。幼小衔接课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人人差异、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构建幼小衔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

二、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教育现状

1.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缺失。

通常,幼儿园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视,不管是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积极主动地向小学教育形式上靠拢,而小学则缺乏这方面的准备,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单向性。一些小学低年级老师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关系不大,因此这种单向的教育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2.多数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幼儿园对幼儿的小学化教育现象非常严重。通常幼儿园幼小衔接班的幼儿学习任务跟小学差不多,如背诵课文、识字、做作业、算术等,而不是注重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本应该是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这种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性的素质,其中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说话能力、动脑能力、创造能力等。

3.低龄段的小学老师希望幼儿在幼儿园提前学习各种知识

这样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进度快,幼儿易掌握,幼儿完成作业好,教学起来比较容易。

三、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问题

笔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几家幼儿园,发现在当前家长过分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背景下,本应在小学中出现的数学知识也逐渐提前到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家长达到他们的目的,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逐步将小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渗透到了幼儿园。尤其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为了能与小学接轨,将大量的计算内容带进了课堂。缺少了引起孩子兴趣的实物玩具、教具,急于求成的心态只追求短时成效,忽略了长远意义。孩子在幼儿园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是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等到上了小学后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数学课上,更难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将小学提前搬到了幼儿园,这种超前的教育模式对于幼儿教育毫无意义,对幼儿也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数学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模拟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带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之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设计游戏活动。好奇心、求知心是幼儿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来源,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动力。诸如在认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语言、动作描绘相应的数字,让幼儿来猜,诸如哪个数字立如笔哪个数字像耳朵谁像镰刀能收割等,让学生来猜是哪一个数字,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记忆能力、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育。在教授数的分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废旧材料,设计成耐玩的学具,供幼儿选择、整理,让学生发现数的分和规律。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难度系数低,利于幼儿参与,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积累操作经验,不但使幼儿在动手活动中得到了快乐,也为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良好数学习惯

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过渡,在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就需要让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听、看、模仿是幼儿园的教学侧重点,然而进入小学,课本知识更为重要。为此,在幼儿园大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其二,培养幼儿的思考习惯。幼儿多比较感性,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直观,思维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而小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幼儿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思考习惯的培养。诸如在数的整理归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渐进式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么?诸如此类。这样渐进式的设问,能够促进幼儿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通过观察,幼儿能够更好地发现组合记录的异同点,在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刺激他们主动思考,并拓展他们的横向思维。总的来说,只有让幼儿园大班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才能减轻其小学适应、融入的阻力,完美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三)做好数学知识衔接

小学一年级的很多内容,幼儿都没接触过,诸如1~20以内数的认数、认识几何形体、加减运算等。为了避免幼儿进入小学面对过大的阻力,影响学生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为幼儿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注重幼儿的体验。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去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在体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的认知规律、活动情境,站在幼儿的视角上设计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幼小衔接的关键数学概念。其二,加强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数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幼儿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渗透数的基数、顺序、序数、组成等相关概念,并设计一系列的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数的概念。

(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幼小衔接同样也是学习能力的衔接,教师要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避免进入小学幼儿存在过大的应激反应。不但要让幼儿学会,还要提高其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应该着力提高幼儿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一,听讲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专注、集中的状态,提高其课堂听讲效率与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速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二,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对图文、图形、数字的观察能力,以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记忆效果。其三,思维能力。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学会思考,建立知识之间、经验之间、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做好融会贯通。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