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2
收藏
魔方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益智玩具。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 这一玩具风靡了全球。
魔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那是因为它具有几乎无穷无尽的颜色组合。 标准的魔方是一个 3×3×3 结构的立方体, 每个面最初都有一种确定的颜色。 但经过许多次随意的转动之后, 那些颜色将被打乱。 这时如果你想将它复原 (即将每个面都恢复到最初时的颜色), 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因为魔方的颜色组合的总数是一个天文数字: 4325 亿亿。 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颜色组合都做成魔方, 并让它们排成一行, 能排多远呢? 能从北京排到上海吗? 不止。 能从中国排到美国吗? 不止。 能从地球排到月球吗? 不止。 能从太阳排到海王星吗? 不止。 能从太阳系排到比邻星吗? 也不止! 事实上, 它的长度足有 250 光年!
魔方的颜色组合如此众多, 使得魔方的复原成为了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 如果不掌握技巧地随意尝试, 一个人哪怕从宇宙大爆炸之初就开始玩魔方, 也几乎没有可能将一个魔方复原。 但是, 纯熟的玩家却往往能在令人惊叹的短时间内就将魔方复原, 这表明只要掌握技巧, 使魔方复原所需的转动次数并不太多。
那么, 最少要多少次转动才能让魔方复原呢? 或者更确切地说, 最少要多少次转动才能确保任意颜色组合的魔方都被复原呢? 这个问题不仅让魔方爱好者们感到好奇, 还吸引了一些数学家的兴趣, 因为它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数学问题。 数学家们甚至给这个最少的转动次数取了一个很气派的别名, 叫做 “上帝之数”。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 数学家们就开始寻找这个神秘的 “上帝之数”。
寻找 “上帝之数” 的一个最直接的思路是大家都能想到的, 那就是对所有颜色组合逐一计算出最少的转动次数, 它们中最大的那个显然就是能确保任意颜色组合都被复原的最少转动次数, 即 “上帝之数”。 可惜的是, 那样的计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胜任的, 因为魔方的颜色组合实在太多了。
怎么办呢? 数学家们只好诉诸他们的老本行——数学。 1992 年, 一位名叫科先巴 (Herbert Kociemba) 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种分两步走的新思路。 那就是先将任意颜色组合转变为被他用数学手段选出的特殊颜色组合中的一个, 然后再复原。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步的计算量都比直接计算 “上帝之数” 小得多。 运用这一新思路, 2007 年, “上帝之数” 被证明为了不可能大于 26。 也就是说, 只需 26 次转动就能确保任意颜色组合的魔方都被复原。
但这个数字却还不是 “上帝之数”, 因为科先巴的新思路有一个明显的局限, 那就是必须先经过他所选出的特殊颜色组合中的一个。 但事实上, 某些转动次数最少的复原方法是不经过那些特殊颜色组合的。 因此, 科先巴的新思路虽然降低了计算量, 找到的复原方法却不一定是转动次数最少的。
为了突破这个局限, 数学家们采取了一个折中手段, 那就是适当地增加特殊颜色组合的数目, 因为这个数目越大, 转动次数最少的复原方法经过那些特殊颜色组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当然, 这么做无疑会增大计算量。 不过,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快就抵消了计算量的增大。 2008 年, 计算机高手罗基奇 (Tom Rokicki) 用这种折中手段把对 “上帝之数” 的估计值压缩到了 22。 也就是说, 只需 22 次转动就能确保任意颜色组合的魔方都被复原。
那么, 22 这个数字是否就是 “上帝之数” 呢? 答案仍是否定的。 这一点的一个明显征兆, 就是人们从未发现任何一种颜色组合需要超过 20 次转动才能复原。 这使人们猜测 “上帝之数” 应该是 20 (它不可能小于 20, 因为有很多颜色组合已被证明需要 20 次转动才能复原)。 2010 年 7 月, 这一猜测终于被科先巴本人及几位合作者所证明。
因此, 现在我们可以用数学特有的确定性来回答 “最少要多少次转动才能让魔方复原?” 了, 答案就是: 20 次。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趣味数学推荐
大家都在看
《找规律》教学反思二
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后反思
《用百分率解决问题》教后反思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二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有趣的平衡》教学反思二
《二十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第5~8单元测试题分析反思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让数学走进生活 走近学生
《2-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数据的分段整理》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乘整数》教后反思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作息时间表》教学反思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后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二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