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2
收藏
教后感 探索活动(一)是五上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二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2、5的倍数特征。在设计这节课前,我就一直在想很多学生对2、5的倍数特征并不陌生,甚至能快速判断一个两位数(三位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但他们对结论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家长或书本的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意识到怎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
我追寻了解了学生的心理:
生1:这节课的知识我都已经会了,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生2:就是!这么简单的倍数特征我都已经会背了,老师如果再让我们去探索真是浪费时间啊!
生3:这节课也太简单了,20是5的倍数这我二年级就知道了!
…………
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一直在想要怎样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探究兴趣?最后我是这样实践的:
师:老师听说不少同学都能快速判断一个数是几的倍数啊?
生:(很得意且充满信心)是的!
师:光说不行,我写几个数,大家来试一试!
生:(摩拳擦掌)好!没问题!
① 8→【学生迅速回答并表示太简单了】
② 27→【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并表示这也不难嘛】
③ 102→【学生一时间陷入思考,约几秒钟后部分学生开始拿笔列竖式计算,同时有个别“尖子生”惊呼“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所以102是3的倍数。”我采用淡化评价“你已经预习过了,那我们等等计算的同学们看他们有什么结论。”又是几秒钟后那些计算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是3的倍数。我说“他们计算了102除以3,敢于实践,不错!”此时大部分学生开始进入思考状态。】
④ 51977→【学生们齐呼“天啊!”随即拿笔开始计算,有从除以2开始的,说明他还不会应用2的倍数特征;也有从除以3开始的,说明已经能利用2的倍数特征将2排除了……就这样几分钟后,所有的学生都陷入了深思,因为已经除到9了还不行。此时我的目的达到了。】
再来重现学生的心理过程:从充满信心摩拳擦掌到感觉题目简单再到最后集体陷入深思,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课前对倍数特征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在这样的的心理状态下开始下面的探索活动,学生个个都很认真,即使那些真的已经会的孩子们态度也很谦虚。因为这样的导入步步为营,在顺应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认清了自己。
这节课后我深深意识到:要想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首先要顺应他们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欲擒故纵”的大智慧。当然这样的“顺应”与“改变”必须建立在准确读懂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之上。
口算乘法 ( 一 )(参考教案二)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 二 )(参考教案二)
归一应用题(参考教案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参考教案一)
周长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 一 )(参考教案二)
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参考教案一)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
5.3.1 《四边形》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吨的认识》练习课
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全集
简单的分数减法
第五册数学教案
5.1.2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 二 )(参考教案二)
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
被乘数中间有 0 的乘法(参考教案二)
年、月、日的认识(参考教案一)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参考教案二)
5.1.1 《毫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预案|人教课标版
5.3.3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年、月、日》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5.7.1 认识几分之一|人教课标版
拿黑、白棋子
倍的认识(参考教案一)
5.5.1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5.1.2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做个精明旅游者|北师大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