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2
收藏
教后感 探索活动(一)是五上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二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2、5的倍数特征。在设计这节课前,我就一直在想很多学生对2、5的倍数特征并不陌生,甚至能快速判断一个两位数(三位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但他们对结论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家长或书本的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情况,我意识到怎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
我追寻了解了学生的心理:
生1:这节课的知识我都已经会了,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生2:就是!这么简单的倍数特征我都已经会背了,老师如果再让我们去探索真是浪费时间啊!
生3:这节课也太简单了,20是5的倍数这我二年级就知道了!
…………
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一直在想要怎样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探究兴趣?最后我是这样实践的:
师:老师听说不少同学都能快速判断一个数是几的倍数啊?
生:(很得意且充满信心)是的!
师:光说不行,我写几个数,大家来试一试!
生:(摩拳擦掌)好!没问题!
① 8→【学生迅速回答并表示太简单了】
② 27→【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并表示这也不难嘛】
③ 102→【学生一时间陷入思考,约几秒钟后部分学生开始拿笔列竖式计算,同时有个别“尖子生”惊呼“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所以102是3的倍数。”我采用淡化评价“你已经预习过了,那我们等等计算的同学们看他们有什么结论。”又是几秒钟后那些计算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是3的倍数。我说“他们计算了102除以3,敢于实践,不错!”此时大部分学生开始进入思考状态。】
④ 51977→【学生们齐呼“天啊!”随即拿笔开始计算,有从除以2开始的,说明他还不会应用2的倍数特征;也有从除以3开始的,说明已经能利用2的倍数特征将2排除了……就这样几分钟后,所有的学生都陷入了深思,因为已经除到9了还不行。此时我的目的达到了。】
再来重现学生的心理过程:从充满信心摩拳擦掌到感觉题目简单再到最后集体陷入深思,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课前对倍数特征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在这样的的心理状态下开始下面的探索活动,学生个个都很认真,即使那些真的已经会的孩子们态度也很谦虚。因为这样的导入步步为营,在顺应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认清了自己。
这节课后我深深意识到:要想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首先要顺应他们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欲擒故纵”的大智慧。当然这样的“顺应”与“改变”必须建立在准确读懂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之上。
青岛市三年级数学上期中考试
实验小学三年级下数学3月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复习题及知识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测试(1)
小学数学三下第四单元年、月、日练习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归类复习试题
冀教版数学上三年级练习题-三步混合运算
三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天河区三年级数学期末水平测试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课堂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第二、三单元测试卷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及知识整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试题(无答案)
三年级数学期末水平测试卷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试题(不含答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8单元检测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试题-一天的时间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十一单元检测卷
小学数学三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复习题及知识整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大练兵(无答案)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复习题及知识整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单元检测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2、3单元检测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期末考试总复习试题(不含答案)
实验小学三年级下数学期中检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