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课题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小学数学动...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课题

2012-11-21 收藏

一、实验课题

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提出

1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使用教具,也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自觉主动的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我校教学实际,要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操作活动。

3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对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时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4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重,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指导思想

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四、实验假设

通过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五、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推行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生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大脑结构功能,在于不同脑区域能动地联系起来的功能系统的协调活动。如果片面地利用某个大脑半球,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当驱动抽象思维活动的左半球负担过重,而驱动抽象思维活动在右半球却负担不足时,就会造成思维缺乏,神经过渡紧张,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将会受到损害。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的。

六、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实验氛围,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page]-->

七、实验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刊上有关文章,每位教师有一定的数量的学习笔记,定期交流。用理论指导实验,保证实验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2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操作课。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

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几体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将此实验纳入“练五功”活动中,要形成“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实验网络,组织教师“讲五课”活动,即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写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设置组织机构。

(1)专家指导小组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3)课题组成员。

八、实验过程

1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先确定两名教师为主要实验先行者,确立实验内容,操作教具、学具,操作程序,大胆实践,每学期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出去到外地观摩学习,聘请专家到我校亲临指导。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两次研讨课。

[page]-->

2第二阶段:推广阶段。实行一点带面,学科带头人把实验经验向其他教师渗透,形成典型引路,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人人投入到改革的热情之中,互帮互学,做到人人有专题,人人有总结,人人有提高。

3第三阶段:升华阶段。实验教师总结实验经验,向市、省级推广,推荐优秀者参加省、市组织的观摩会上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把他们的经验论文向省、市参加评选。

九、实验结果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实验是河北省省教研室主抓的课题项目,曾得到河师大教授的认定,在省教研室、市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实验,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实验教师。通过实验,教师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改革实验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们在丰富的实验探索过程中,磨炼了教学基本功,增强了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骨干教师。

十、实验中存在的困难

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素质有待提高,班额过大,数学教师所带课头课时太多负担过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

一、结论

十几年的教研探索,证明进行该项实验切实可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验证了实验假设是正确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