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进生转化与新课程中的主体参与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关于后进生转化与新课程...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关于后进生...

关于后进生转化与新课程中的主体参与

2016-07-01 收藏

如何使后进生转化为优生,这是中小学数学教学普片关注的问题,也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后进生教育又与教师观念、课程更新、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已不同于以前,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学校、班级的管理状况,学风、教师水平、品质和能力方面的问题,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从教师和教学角度加以探析,其主要原因有:

1.教师在教学方面过程中忽视了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差异发展,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它建立在学生不同的认识水平上,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使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教师应因材施教,但有的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同一个指令,致使一部分学生“吃不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必然导致后进生的出现。有的教师往往有意识压缩新课授课的时间,过早的结束新课,以便“深化”复习。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而且学生学习新课的基础没有搞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巩固练习时必然如堕烟海。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必将使学生超前分化。

2.教学过程忽视了自我参与的基本要素。目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满堂灌。学生只好是进静心“听”或者是简单地一问一答,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思考问题的缺陷不易被教师发现。同时,也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规律应用上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点逐渐分化为后进生。有的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练习是法宝。因而教学中,作业安排越来越多。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完成作业效果差,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苦恼的心理,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进取心,并可能逐渐沦为学习和纪律的双项后进生。

二、新课程中的主体观

1.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后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与实际生活扣起来,使后进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加以解答,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数学。感情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感情是学生活动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愤俳”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创设激奋情景唤起学生激情,创设意志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3.增强参与相信,提高参与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特别是学习后进的学生有比较多的自卑感,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主要来自学习上的成功感。”成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体验,是学生强烈求知的重大诱因,后进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必然产生更大的学习激情,推动学习不断深入,进而转后进逐渐成为优秀。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多说鼓励、表扬的话,多找后进生的闪光点,以闪光点激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

4.实施民主教学,营造参与环境。古人云“尊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作风是民主型还是专制型,直接影响到后进生的主体参与程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实施民主教学的关键,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我们应该提倡微笑教学,做到课堂中没有嘲笑、羞辱、指责,尊重后进生,与后进生对话,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环境。

5.增强教学手段,提高参与率。教学手段多样化是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也是提高参与效率、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各种电教设施,如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多媒体等,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视野,提高后进生的参与率及质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