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1
收藏
数学一直都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精心为大家提供数学之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奠宙与木振武两位先生在《数学美与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美分成了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
现将其中部分摘录如下:
1、美观: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总给人的观感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
比如:几何学常常给人们直观的美学形象,美观、匀称、无可非议;
在算术、代数科目中也很多:
如(a+b)c=ac+b
a+b=b+a
这些公式和法则非常对称与和谐,同样给人以美观感受。
但是外形上的的美观,并不一定是真实和正确的。
比如:sin(A+B)=sinA+sinB是何等的对称、和谐、美观啊!但是它是错误的,就象虽然美丽但是有毒。
2、美好:数学上的许多东西,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才能感觉到它的美好。
不美丽的例子很多,比如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不美观。但是,当我们真正了解它、运用它,就会感到它的价值,它的美好。这一公式告诉我们许多信息:表示它有两个根,a0、△会显示根的数目和方程的性质
3、美妙:美妙的感觉需要培养,美妙的感觉往往来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三角形的高交于一点就是这样;2个圆柱体垂直相截后将截面展开,其截线所对应的曲线竟然是一条正弦曲线,与原来猜想的是一断圆弧大出意料之外,经过分析证明的确是正弦曲线,又在情理之中,美妙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
4、完美:数学总是尽量做到完美无缺。这就是数学的最高品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欧氏几何公理化体系的建立,1+1的证明都是追求数学完美的典型例子。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数学之美,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6、5、4、3、2加几》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毫升》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十一(2)》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2~5的分与合》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7)》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十二(2)》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数和读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连除的实际问题(一)》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几和第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3)》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三)》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5)》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2)》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6、7的分与合》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容量和升》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符号=、>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丰收的果园》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连除的实际问题(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8)》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数1~5的练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8、7加几》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1)》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6~9(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数学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