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收藏
摘要 :导入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精心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精彩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待解决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有助于教学。在情境导入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创设活动,营造氛围;巧用电脑,激发情趣。
关键词:导入 ; 设疑 ; 兴趣 ; 氛围
导入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精心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精彩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待解决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有助于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 新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的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
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巧设悬念,精心设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表明,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时,对问题产生悬念,大脑便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质疑可以很有效的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这样创境入课,象磁铁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创设活动,营造氛围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四、巧用电脑,激发情趣
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自助式教学模式探析
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巧于施教 培养学生数学创造能力
分层教学探讨
优化练习设计 促进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观照
教学成败、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语言
主题式听评课:让研究更有深度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审视
走出对立思维 实现思维创新──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反思
培养乐学“五步曲”
努力创设参与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引领学生探究生活中好玩的“大数学”
小学低年级教学的有效方法──心理暗示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美国日本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目标与评价的比较
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学习方式]找回失落的天资——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集体备课的再认识
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习材料的优化
什么样的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日记”让师生共同成长
走出数学课改的误区,回归平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向内涵化进发——我们是这样推进校本教研的
实施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