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收藏
摘要: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关键词: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创设生活情境,感悟知识内涵 重组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基于以上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于生活,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生活中的需要,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学生举出多种实物,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接着我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的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知识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它的设计道理。
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不仅使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悟知识内涵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上课一开始,我带进教室一捆书,问学生: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批科普读物,想分给同学们课余时间看,你觉得应怎么分?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归纳出分东西要思考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么分?接着告诉学生:这批书一共200本,我们班共有5个小组,怎么分?学生说:平均分,列式为2005=40(本),每个小组40本。这时我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班5个小组人数不等,第一小组8人,第二小组9人,第三小组11人。第四小组和第五小组都是6人,你认为按上面的分法合理吗?学生纷纷提出:按小组分不合理,必须按各小组人数的多少分。于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总本数除以总人数,再分别乘各组的人数;有的说可以先算每组人数各占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总本数乘几分之几,等等。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指出这种按每份数大小分配的实际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求出各组应分多少本。
《认识面积》观摩课听后感
数学知识点:绝对值的定义与符号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不等式原理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不等式分类
2018年中考数学复习:重难点知识汇总
我会学 我能用—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教研心得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我的思考
观摩课《认识面积》心得 体会
全国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生长课堂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2018年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的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人教版初三上册数学公式法知识点解读
中考数学复习:压轴题应对策略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攻破技巧
2018年中考数学复习:命题陷阱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公顷》评课稿
中考物理咋复习不留漏洞 名师给三点建议
2018年中考物理十大重要考点 一定要记牢
小学数学老师听课笔记 观《周期问题》整理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以生活经验推动数学理解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点:实数运算定律
“我理解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小结
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2017中考数学复习:四边形考点信息
怎样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8年中考数学几何题公式定理复习:等分
2018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要怎样冲刺?
2018年中考数学:系数与指数备考信息
怎样提高解数学题的能力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