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收藏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4,练习十七第2、4----7题。
教学目标 :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课题
二、正、反比例的意义
1、例4: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积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k(一定) 成正比例
y =k(一定) 成反比例
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三、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2、举例: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 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A.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
B.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写出等量关系式
C.设未知数X,列出比例式
D.解比例并检验
四、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2、4----7题。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二)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B.判断两种量成时难免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C.设未知数X;
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E.解比例、检验。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正、反比例的意义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数数、数的组成同步检测题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必考知识点总结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及反比例》复习导学案
数学学习方法精选
高一数学最简单直接的学习方法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锐角和钝角练习题
小学数学全套计算公式归纳
初三年级《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2016年二年级数学春学期第五单元测试卷(苏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因式分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课后训练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导学案
高三数学复习方法介绍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导学案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投影与视图
精编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知识点三角形的定义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家庭作业
简析初一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
初一数学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
初三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10篇)
四年级数学四单元知识点小数的性质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浅议(10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知识点三角形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青岛版)
2016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北师大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